历史

三国历史上最名不副实的十大人物:谁最被小视?,

  由于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影响以及各种版本的评书和民间传说流传,我们看到听到的三国人物有很多名不副实,有名过其实者,如关羽诸葛亮之辈,有名不如实者,如周瑜陆逊等人,列名其后,且为诸君一笑。

  一、名过其实

  名过其实第一名:关羽

  关羽,三国名将,蜀国前将军,襄阳太守,都督荆州事务,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北攻襄樊,荆州被孙权夺取,关羽被孙权擒杀。关羽以忠心、守义、勇猛、武艺高强传名于世,在民间,关羽的故事中被附会上了三结义,斩华雄,战吕布,走单骑,单刀会,淹七军等等传说。在朝廷,关羽也受到历代王朝的褒封,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神,成为和孔夫子齐名的武圣人,成为历史上最受崇拜的神圣偶像,庙祀无垠。可在历史著作中,我们看到了关羽下邳降曹的不忠,临阵讨妇的不义,骂使拒婚的不智,败军授首的不武。

  名过其实第二名:诸葛亮

  诸葛亮,蜀国丞相,刘备集团最重要的谋士,对刘备集团来说,诸葛亮最重大的贡献在于提出了先三分鼎立,后一统天下的战略和实施的步骤,在当时,这一战略对于走投无路,前途渺茫的刘备来说,无异于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成功的道路,在黑暗中彷徨的刘备终于看到了希望。建安十二年,曹操南征,诸葛亮出使东吴,说服孙权联刘抗曹,获得了赤壁大捷,击退曹操,刘备占有荆州,获得了自己的第一块根据地。建安二十二年,刘备获得益州,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规划的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了。自刘备章武三年病逝后,诸葛亮得以独断国政十二年,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于是外联东吴,内修法度,科教严明,赏罚必信,内平南越,外伐曹魏,五出祁山,用兵不戢,最后于建兴十二年病逝于五丈原。诸葛亮国士无双,功勋卓著,名声显赫,至于刘备之上。正是在这显赫的功名之上,诸葛亮在民间的传说便有了想象的广阔空间,于是诸葛亮便被当成智慧的化身,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事实上的第一主角,不仅奇谋妙计令人瞠目结舌,甚至搞出了什么缩地法这类神妖鬼怪的把戏。事实上,诸葛亮的才能,主要在行政管理和外交上,在这一点上,他自比管仲并非虚言,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在于战略方面,这由《隆中对》可见一斑,但若两军对垒,决胜沙场,诸葛亮便智计不足了,自比乐毅实有自夸之嫌。戴着“智圣”的高帽,拥有独断的权威,五出祁山却丧师辱国,寸土未得,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

  名过其实第三名:赵云

  赵云,白马银枪,当阳长坂坡为保护甘夫人和刘禅,在曹操千军万马中七进七出,枪挑剑砍,杀曹军名将五十四员,砍旗两面,夺槊三条,名震天下。这就是《三国演义》中对赵云在当阳战役中的描述。在《三国志》中,对赵云在当阳战役中的记述则是“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虽然肯定了赵云的功劳,可和演义一比,便有天壤之别。赵云就是在这样的演义之下,树立起了英俊,威武,忠诚,勇敢,谦逊,仁爱的形象,成为人们心目中完美的英雄。历史上的赵云,忠诚,勇敢,严肃,厚重,谨慎,是道德品格十分高尚的军人,而且赵云很有政治头脑,孙权袭荆州杀关羽,刘备东征伐吴,当其盛怒之下,诸葛亮尚且禁言,赵云却能犯颜直谏,赤胆忠心之外,体现了赵云清醒的政治觉悟。但也正是这样的特点,用以保身则可,用以建功则不足,赵云一生,自在桂阳太守任上犯了严重错误后,就再也没有得到重用。究其原因,首先是赵云上不能结交豪雄,刘备入益州,当时有人议论,想要把成都中房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赵云就坚决反对,予以公开驳斥,虽说“先主即从之。”但赵云肯定得罪了一大批荆州集团的权利人物。其次,赵云中亦不善厚蓄壮士,赤壁战后,赵云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进占桂阳,原桂阳太守赵范投降,想要将守寡的嫂子嫁给赵云,赵云因为“范迫降耳,心不可测。”“固辞不许。”这种谨慎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导致了赵范逃走的严重后果。赵范的逃走,肯定影响了桂阳原官吏和军士的大量逃亡,不是好事,《三国志赵云传》中便只说“迁为牙门将军”。不过刘备入益州时,赵云不仅被留在了荆州,而且被降职成了留营司马,这个处分也够重的吧。第三,赵云下不知抚慰士卒,诸葛亮一出祁山,赵云领疑兵出箕谷,被曹真击败,但敛众固守,兵将军资略无丢弃,甚至还有余绢,诸葛亮要赵云赏赐将士,被赵云回绝:“其物请悉入赤岸府库,须十月为冬赐。”如此态度,三军谁肯用命。

  名过其实第四名:张昭

  第一次听到张昭之名,就和这样一句遗言联系在一起:“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张昭之名,亦由此显耀于天下,不过在史书之中,此言并不见记载,倒是记载了孙策这样一句遗言:“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张昭本彭城人,避乱江南,初为孙策长史,“升堂拜母,如比肩之旧,文武之事,一以委昭。”于是昭名初显于四方。孙策亡,张昭受顾命之托,“率群僚立而辅之。”“然后众心知所归。”“权每出征,留昭镇守,领幕府事。”“常在左右,为谋谟臣。”但在《三国志张昭传》中,我们没有看到一位谋士张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一位谏臣。张昭:“容貌矜严,有威风,……举邦惮之。”“昭每朝见,辞气壮历,义形于色,”张昭立朝,多有劝谏,少有建树,有顾命之勋,无谋划之功。孙权初为会稽太守,就不用众望所归的张昭,“此公性刚。”而用顾雍为丞相。孙权称帝,张昭来祝贺,还没发言,孙权就说:“如张公之计,今已乞食矣。”“昭大惭,伏地流汗。”于是,“昭以老病,上还官位及所统领。”张昭江东重臣,受顾命之托,本当尽忠辅政,不意临难苟且,劝权迎曹,一失也;谏劝不用,闭门拒主,二失也;荷国重任,不建谋划,三失也。有此三失,而负大名,得无愧乎?名过其实第四名:张昭。

  名过其实第五名:姜维

  姜维本天水人,建兴六年降蜀,历任仓曹掾、奉义将军,中监军、征西将军,建兴十二年,诸葛亮死后,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后又任凉州刺史、镇西大将军,卫将军,录尚书事,十九年为大将军。诸葛亮认为姜维“忠勤时事,思虑精密,”“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时人亦谓姜维“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蜀官属皆天下英俊,无出维右。”自诸葛亮死后,姜维九伐中原,各有胜负,景耀六年,魏钟会、邓艾率众攻蜀,邓艾从阴平景谷道奇袭成都,在绵竹击破诸葛瞻,刘禅投降,姜维奉旨降于钟会。姜维不甘失败,挑拨钟会反魏,意图复国,失败而死。自姜维归蜀,深得诸葛亮器重,诸葛亮死后,姜维政事录尚书事,当丞相之任,兵事统诸军,当大将军之职,位高权重。但内迫于黄皓,外制于邓艾,九伐中原,劳师无功。正既难成,行险求胜,竟废除魏延利用地利,重兵坚守一线,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有效的防御策略,意图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立不世功业,但魏军一旦进入汉中,邓艾就得到机会,从阴平道突破剑阁防线,于是主降国破,维之罪也。姜维受诸葛厚望,掌国家重权,负当世大名,本当持重谋国,保国治民。但其为人,好立功名,自负才武,常欲建不世功业。昔在魏时,就“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掌国之后,又兴师伐魏,国力虚耗。更改弦易章,希图一时之侥幸,终于国破主辱,身死族灭。

  二、名不如实

  名不如实第一名:荀彧

  世人知有诸葛亮,不知有荀彧,岂不冤哉!荀彧,当之无愧的三国第一谋士。荀彧少时,就被誉为“王佐才也”,29岁为曹操司马,兴平元年,曹操攻徐州,张邈陈宫叛乱,荀彧临危不乱,保全三城等待曹操回军,向曹操提出了先兖后徐,在保有兖州的基础上再攻徐州的建议,终于击退吕布,使曹操得到了稳固的根据地。“常居中持重,太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建安元年,又向曹操提出了“奉主上以从民望,扶弘义以致英俊”的建议,曹操遂奉迎天子都许,取得了“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政治优势。在当时,曹操东有吕布,南有张绣,北有袁绍,荀彧分析了天下形势,认为能够与曹操争天下的只有袁绍,袁绍虽强,但曹操在度、谋、武、德四个方面胜过袁绍,必能击败袁绍。又进一步指出,应该先击败吕布才能和袁绍争胜。建安五年,官渡之战,曹操粮尽欲退,荀彧以为“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其后许攸来降,曹操奇袭乌巢,大败袁绍。建安六年,曹操想先攻刘表,荀彧劝曹操乘胜追击,击败袁绍,首先平定北方,又劝曹操废除了建置九州的想法,建安八年,曹操终于平定了北方,兵锋直指荆州,荀彧又建议“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曹操依计出兵,迫使刘表之子刘琮举州投降。观荀彧智计,都是在决定胜负的关键战略,决定胜负的关键方向,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提出了决定胜负的关键计谋,二十年间,就协助曹操击败群雄,平定北方,建立了统一天下的根本,是当之无愧的三国第一谋士,而其功绩不著于史籍,名声不显于四海,故事不传于街巷,反不如一诸葛,其可怪也欤?

  名不如实第二名:陆逊

  在《三国志》中,陆逊独列一传,人臣中得此殊荣者,唯诸葛与陆逊二人,盖二人之功,非其他人可比。建安二十四年,陆逊协助吕蒙,韬隐骄敌,白衣渡江,夺取荆州,擒杀关羽。黄武元年,刘备举国攻吴,陆逊以大都督,假节,领兵拒之。其部或是孙策旧将,或是公室贵戚,不肯听命于一晚辈书生,陆逊案剑明法,计略百出,终于火烧连营七百里,取得夷陵大捷。刘备死伤数万,军资尽净,羞愤而死。黄武七年,魏国大司马曹休南犯,陆逊为大都督领兵迎战,两军在石亭决战,陆逊亲领中部,三道俱进,大败曹休,魏军死伤数万,曹休病死。这两战,是陆逊一生最为辉煌的表演,刘备当代枭雄,曹休一世名将,陆逊素非行伍中人,却能战而破之,于是孙权假陆逊黄钺,用御盖为陆逊遮挡太阳,亲自为陆逊执鞭策马,百官屈膝相见,一时荣耀莫比。纵观三国史,出将入相者只有诸葛陆逊数人而已,诸葛街亭败绩,陆逊疆场扬名,夷陵之役,挽危难于一时,是与官渡赤壁齐名的三大决战,何况再败曹休,扬威敌国。陆逊之功,不在诸葛之下。但只听世人演说诸葛六出祁山,武功远胜于诸葛的陆逊反而无名于后世,实在可惜。

  名不如实第三名:周瑜

  周瑜之功,尽在赤壁一役。建安十三年,曹操入荆州,刘琮投降,曹操全军约二十五万众,兵临城下,江东震恐,众人皆曰当降。周瑜力排众议,为孙权分析曹操必败的原因,坚定了孙权联刘抗曹的决心。赤壁对垒,周瑜用部将黄盖火攻之计,火烧赤壁,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北军大坏,曹公退走。”赤壁之战决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决定了天下七十二年的分分合合,真有一战定乾坤之功。但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只看到诸葛舌战群儒,看不到周瑜决策抗曹;只看到诸葛装神弄鬼,看不到周瑜火烧赤壁;只看到诸葛捉曹放曹,看不到周瑜以弱胜强。那个“有姿貌”,“性度恢廓”,“精意于音乐”的周郎被“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有折兵”糟蹋得形象全无了。

  名不如实第四名:张辽

  我们一说到三国武将,就是一吕二赵三典韦,可这不过是个人的武力排名,若真说到三国名将,张辽当为第一。张辽武力过人,且有一支属于自己的队伍,建安三年,曹操擒杀吕布,张辽降曹,拜中郎将,爵关内侯,此后二十五年,张辽成为曹操集团战功最为显赫的将军,降昌豯,攻袁尚袁谭,收破缘山辽东诸贼,讨陈兰梅成,守卫合肥,威震江东。凡大小数十战,没有败绩,武功赫赫,为曹军诸将之冠。这其中有两战堪称经典,一是建安十二年,曹操悬军北征乌丸,袁尚袁熙与蹋顿、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等数万骑逆战,两军相遇,曹军辎重在后,大部分战士没有披甲,曹操左右的人都感到害怕,只有张辽斗志高昂,劝曹操出战,于是曹操令张辽为先锋,将自己的军旗交给张辽,张辽领军奋击,大破匈奴骑军,斩蹋顿,投降的敌人达二十余万,逃跑的仅数千人马。为北征乌丸,取得消灭袁尚袁熙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二是合肥保卫战,建安十三年,孙权领军十万向合肥进攻,张辽与乐进,李典领兵七千守卫合肥,众寡不敌,援兵难至,众将疑心,张辽以为须“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于是连夜招募敢死队800人,第二天,张辽披甲陷阵,杀吴军数十人,斩二将,直冲到孙权面前,孙权大惊,躲到一个土堆上防守,张辽呵斥孙权下来作战,孙权不敢应战,后来见张辽人不多,将张辽重重包围,张辽率数十人冲出包围,见其他人没有出来,又冲进包围圈,救出其余的人,双方激战了一个上午,吴军无人可敌张辽的神武,斗志全失,围攻合肥仅十多天,就不得不撤军,张辽乘机突击,孙权毫无防备,靠着凌统甘宁等人的拼死保护,骑马越过断桥才得以全身而退。合肥一战,张辽在赤壁失败之后,以少击众,吴人夺气,不敢北窥,确立了曹军第一名将的地位。这一战的影响是如此巨大,即便在十多年后,张辽病重,孙权仍告诫诸将:“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综观三国武将,能令一国之主忌惮如此者,张辽之外,又有何人?

  名不如实第五名:法正

  法正,刘备集团中的主要谋士,陈寿认为“法正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可以和程昱郭嘉相并列。赤壁之战后,刘备虽然在荆州暂时稳住了阵脚,但北面要面对强大的曹军,东面孙权也不断的讨要荆州,形势并不乐观。这时候,刘璋派法正为使者,请刘备入川抗击张鲁。法正一见刘备,便献计夺取益州。建安十六年,刘备入川,十九年,刘璋降,刘备领益州牧。建安二十二年,法正建议刘备乘曹操东归,汉中空虚之机夺取汉中。建安二十三年,刘备发起汉中战役。经两年艰苦的战斗,在定军山大败曹军,阵斩夏侯渊,又逼退曹操的反攻,取得了汉中大捷的重大胜利。汉中大捷是刘备集团取得的唯一的一次战略性胜利,它为蜀国赢得了一条具有战略意义的屏障,正如法正所说:“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室雍、凉,广拓疆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计。”汉中大捷,法正作为战役的策划者和主要谋士,功勋最著。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为汉中王,以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第二年法正病死。法正死后,刘备集团在军事上再无建树,刘备败于夷陵,诸葛败于街亭。后人一说刘备集团的谋士,就是诸葛庞统,无人提及法正,《三国演义》中留守成都的诸葛亮也跑到汉中来指手画脚了,法正一世功名就这样被诸葛窃取,沉冤不知何时得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