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净土宗:汉传佛教十宗之一,根源于大乘佛教净土信仰

  净土宗(朝鲜语:???/净土宗;越南语:T?nh??

  T?ng/浄土宗),汉传佛教十宗之一。根源于大乘佛教净土信仰,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之法门而得名的一个宗派。中国净土宗祖庭是江西庐山东林寺和陕西西安香积寺。

  众多佛经记载,佛在很多法会中均无问自说,宣讲了净土法门。在大藏经中,专谈净土以及带说净土的经论,有数百种之多。印度著名马鸣菩萨,龙树菩萨,天亲菩萨等均有净土论著,解释与弘扬净土法门。

  净土宗与禅宗是对中国汉传佛教影响最大的两个支派,其影响深远,自东晋创立后流传于中、日、韩、越等地,至今不衰。

  中国佛教共分八宗,净土宗独尊念佛,以之为一代佛教归宗结顶之法,所谓“《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

  一、净土宗的来源与影响

  在净土宗十三位祖师中,初祖东晋慧远(334-416)依据的是《般舟三昧经》,侧重于禅观念佛,无论是依据的经典还是念佛的方式,实际上都与后世的净土宗不同;从北魏昙鸾(476-542)开始提倡口称念佛,经隋朝道绰(562-645),至二祖唐朝善导(613-681),以“三经一论”为教材,以“持名念佛”为方式的净土宗宗义和行仪得以完备地组成,所以善导为公认的净土宗实际创立者。

  现在有一种说法,说善导大师是纯正的净土思想,其他祖师的净土思想是不纯正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善导之后,净土宗分化为三流,即:专称佛名的少康流、重悟解的慧远流及教禅戒净兼修的慈愍流,三流都从不同层面继承了善导大师的思想,而且三流的划分也只是应机的差别,并无实质性高下,如同春兰秋菊,各有其美,净土思想同样也并不存在纯正与不纯正之分。

  唐朝中期之前,学习佛教的多是社会上流人士,而昙鸾、道绰和善导开创出的持名念佛,以其简便易行的修持方法,打开了通往民间的大门,奠定了民间佛教的信仰格局,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的重要意义。唐武宗灭佛后,不少宗派一蹶不振甚至消亡,但净土宗却呈现出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强大生命力,宋代开始的禅净合流,带动了天台、华严、法相和律宗同归净土。明清以后,净土宗更是一枝独秀,成为中国民众宗教信仰的中心,一句“阿弥陀佛”,不仅是中国佛教的名片,也是中华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摘自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法音》2015年第7期“净土宗持名念佛的理论与修持探析”

  二、净土宗他自二力念佛法门

  他力指的是十八愿,即彻底投诚皈依,仰仗弥陀愿力。自力指的是修净业三福和自性念佛。能否往生靠的是他力,往生后品位的高下靠的是自力,自力和他力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增长。

  此法门属于理事双修的弥陀中道圆融信仰,既符合净土三经的整体逻辑思想,又与善导大师的教理要点一致;既有特异法门之方便,又有通途法门之内涵。

  只要建立起坚如金刚、固若磐石的信心并维持到临终不改变,就已经拿到了往生的保证书,因为由信启愿,由愿导行,只要真信,“信愿行”三资粮就自然具足。但需要注意的是,除了极少数善根极其深厚的人可以生而信之以外,其他绝大多数人,都要学而信之和修而信之,即通过教理的学习、念佛、修净业三福等来培育、建立和巩固信心,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修净业三福虽非往生的必要条件,但也应依照个人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性的修持,既可促进信心的增长,亦可提高往生的品位,一举两得。自性念佛指的是明了自身本具佛性,当体具足自性弥陀的大乘原理后,字字清楚,句句不乱,耳听心入、自念自听的念佛,这种念佛就是弥陀念弥陀。有了坚固的信愿心和明晰的教理认识,再随着功夫的深入,就可以水到渠成地逐渐进入“事一心不乱”及“理一心不乱”的高层次念佛,这与修天台宗的止观、密宗的三密相应、唯识宗的转识成智、禅宗的开悟等他宗修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大集念佛三昧经》曰:“当知如是念佛三昧,则为总摄一切诸法”,印光大师也教导我们要“老实念佛,莫换题目”。因为念佛可以得到修他宗的利益,但修他宗却得不到念佛殊胜圆顿的利益。当然从能否往生的目标来说,只要信愿坚固,散心称名一样能成就,但还是鼓励取法为上,尽可能地尝试和实践自性念佛。

  除了如法修行外,平日里既要有定能往生的正面思维,又要经常检验自己的信愿心是否坚固,逐渐建立起以弥陀信仰为重心的生活方式;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在家做个好成员,在单位做个好职工,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对弥陀本愿没有怀疑,对世间红尘没有眷恋;临寿终时,弥陀应愿现在其前,观音势至迎上金莲,如愿往生到功德无比庄严的极乐净土。

  摘自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法音》2015年第3期”净土宗他自二力念佛法门”

  思想宗旨

  净土宗,是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为目的的宗派。因本宗以称念佛名为主要修行方法,希望藉着弥陀本愿的他力,往生于西方极乐净土,所以又称为念佛宗。中国净土宗从庐山慧远大师倡导净土思想,历经北魏昙鸾、唐朝道绰、慈愍等大师的大力推弘,随着时代的迁移,愈为后代人所奉行,是影响中国佛教民间信仰最为深远的宗门。

  一般所谓净土,主要是指弥勒净土、弥陀净土。弥勒净土的信仰,以东晋道安大师为最早,他著有《净土论》六卷,倡导往生兜率天的弥勒净土;唐代玄奘与窥基大师,也以弥勒净土为行持依归。但自此以后,由于修者少,弘扬者更少,渐形衰微,代之而起的是弥陀信仰的兴隆,弥陀净土便成为诸佛净土的代表。早期弘扬弥陀净土信仰的,以东晋慧远大师为最力,他在庐山结白莲社,与大众共修念佛三昧,以期能往生见佛,是我国结社念佛之始,也是我国净土的主流。

  北魏宣武帝时,菩提流支译出世亲的《往生论》,昙鸾为之注解,着《往生论注》一书,书中采用龙树《十住毗婆沙论》中(易行品)的说法,明示佛法修行的难、易二道,也就是他力法门、自力法门的不同,阐扬净土信仰的本旨在于他力法门,主张依靠他力本愿为五浊恶世中方便易行之道,始阐扬净土立教的本义,并强调藉着持名念佛来求生净土。到唐代,道绰、善导等大师继承昙鸾的教旨,极力强调佛的本愿力,主张往生净土就是相应于末法时代的信仰。道绰著有《安乐集》一书,论破诸师的谬解,开示末世众生的要路,并依昙鸾难易二道之说,创立圣道、净土二门的教判。善导撰《观无量寿佛经疏》,楷定古今各家的谬见,确立净土的教义、教相,并厘定修行上的正行、杂行之别,奠定了净土教义独立系统的基础。其后,有怀感着《释净土群疑论》,针对各宗对往生净土的质疑,一一阐论。睦州的少康,也大力弘扬称念阿弥陀佛的功德。自昙鸾至少康,被称为的“震旦五祖”。当时在长安等地,诸师也撰写了不少解释《阿弥陀经》、《观经》等注疏。在这个时期,净土经典的研究达于高峰。

  唐代开元初年,慧日大师自印度归国,看到当时禅家把净土信仰视为引导一般愚民的方便教说,便激烈反对,而提倡念佛往生的必要,主张戒净并行、禅净双修、教禅一致,而以一切修行都回归于往生净土的旨趣。承远、法照、飞锡等人绍继他的主张,以念佛三昧为无上深妙的禅门,极力排斥禅僧的空腹高心。于是,我国净土宗在唐代,可分为三种教系,即慧远系统、善导系统、慈愍系统。

  当时,在禅门中有认同慧日一派的,如六祖门下的南阳慧忠提倡解行兼修。到后周法眼文益的嫡孙永明延寿,更大力弘扬禅净双修。元代以后,禅净双修的风气更加盛行,中峰明本、天如惟则等人都归心于西方净土。到明代,楚山绍琦、云栖袾宏、憨山德清等人,相继倡导禅净合一,尤其以云栖袾宏精进修持念佛三昧,更是著称于世。他除了注解《阿弥陀经》外,还著书立论,大力弘扬禅净一致之旨,对当时教界影响很大。

  天台一门也有很多信仰净土的高僧大德,如宋代四明知礼,他所撰的《观经疏妙宗钞》,就是主张台净融和的论著,为历来的天台宗僧所重视。明代的灵峰智旭提倡三学一源论,认为禅、教、律三学的归趣就在净土法门。到了清代,不少在家居士也提倡净土信仰,如彭绍升、彭希涑父子,编《净土圣贤录》。康熙、乾隆年间,实贤法师在杭州结莲社,教化远近,尊奉昙鸾、道绰、善导为净土三祖。民国以后,除了杨仁山的大力提倡,印光大师也主张净土法门为佛陀出世的本怀,致力于社会救济事业,各地僧俗渐次兴起结社念佛的风气。今日台湾佛教,不论禅寺、律寺,乃至显教、密教,都普遍藉念佛法门来引导信徒修持。这是由于称名念佛简单易行,因此能普及于一般社会大众,形成近代以来中国佛教的一大主流。以念佛法门为中心的念佛会、莲社、居士林等,相继成立,呈现了佛教各宗并容,多彩多姿的面貌。

  净土思想主要依据的是“三经一论”,“三经”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一论”是指佛陀入灭后八、九百年左右,世亲菩萨所造的《往生论》。历来的净土宗祖师大多依据“三经一论”以及马鸣、龙树等诸论师赞述“三经”的要义来弘传此宗。

  净土宗净土宗三大经典之中,《阿弥陀经》描述阿弥陀佛西方净土种种庄严的事相,并说明发愿往生的意义及方便,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功德。这部经的经文较短,很容易诵读,被奉为净土宗修行者必诵之经。《无量寿经》详述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比丘时所发的四十八愿,以致果地圆满成佛,庄严国土,摄受十方念佛众生,并说明三辈往生的条件。《观无量寿经》旨在说明想要往生西方极乐国土的众生所必修的净业正因,并以十六观法谛观阿弥陀佛的身相及极乐净土相,又解释九品往生的因果。至于《往生论》,则说明修习“五念门”,可得种种成就,令众生得以往生安乐国土,面见阿弥陀佛。

  本宗的宗旨,是以修净土者的“心行”为“内因”,以弥陀的“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往生极乐净土。因此,修持净土法门必须先发菩提心,也就是企求无上佛道的愿心;其次是发厌离心、欣求心,就是厌离这个众苦煎迫的秽土而欣求清净庄严的佛土之心;再来是发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等“三心”:一、至诚心,是真实为了脱生死而求生彼国,不是为求名闻利养而现精进相的心。二、深心,对于阿弥陀佛在因地摄受一切众生的四十八大愿,抱着毫不怀疑的信心,专心一念地称念佛号,藉由佛力加持而往生极乐。三、回向发愿心,将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资粮,全部发愿回向往生西方;再将功德回向一切众生,愿所有有情众生也都往生极乐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