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刘邦成功之道:敢于冒险、勇于担当

  汉高祖刘邦以一介布衣之身登上帝位,开创了延续四百余年的汉室江山基业,其所取得的成就堪称前无古人。那么,刘邦的成功之道是什么?他的成功之道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呢?刘邦的成功之道太多,我们不可能在一篇文章里就能说完道尽。今天,我们先来聊聊刘邦的敢于冒险与勇于担当。

  1、勇当沛公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天,陈胜、吴广等人在蕲县大泽乡起义,并迅速攻下陈地,陈胜自称为王,定国号为“张楚”。在陈胜、吴广起义的感召下,天下许多郡县的豪杰纷纷杀了他们的长官响应陈胜。沛县县令因此非常惊恐,心想与其被人斩了头颅去祭旗,不如率领沛县的人加入反秦队伍、保住自己的头颅。

  沛县县令与狱椽曹参、主吏萧何商议此事,曹参、萧何建议说:“您作为秦朝的官吏,现在想背叛秦朝,率领沛县的子弟起义,恐怕没有人会听从命令。希望您召回那些在外逃亡的人,大约可召集到几百人,用他们来胁迫众人,众人就不敢不听从命令了。”沛县县令认为曹参、萧何的建议有道理,于是派樊哙去请逃亡在外的刘邦。

  此时,刘邦正躲在芒山、砀山一带的深山湖泽之间。刘邦之前以亭长的身份为沛县押送徒役去郦山,徒役们在半路上就逃走大半。刘邦估计如此下去,等到了郦山,这些徒役差不多也都逃光了,所以走到丰西大泽时,干脆停下来好吃好喝地让徒役饱餐一顿,然后趁夜把他们都放了。

  刘邦放走徒役,既有无奈,也有担当。刘邦的过人之处是:他把无奈压在心里,把担当说给众人知。徒役之中的某些人以及沛县的一些年轻人因此觉得刘邦是可依赖的人,有近百人自愿跟随刘邦。

  樊哙是刘邦的铁哥们儿,他得了沛县县令的指示,自然欢天喜地地去找刘邦。但樊哙走后,沛县县令却后悔了。他担心刘邦回来会发生什么变故,于是下令关闭城门,据守城池,不让刘邦等人进城,并准备杀掉萧何、曹参。

  萧何、曹参得知消息,翻越城池逃出沛县,也投靠了刘邦,刘邦的队伍因此更加强大。

  刘邦率众人回到沛县城下,见城门紧闭,进去不得,便用帛写了封信射到城里,向沛县的父老百姓宣告说:“天下百姓为秦政所苦已经很久了。如今父老们还为沛令守城,但各地诸侯全都起来反秦,很快就要杀到沛县。如果现在沛县父老一起把沛令杀掉,从年轻人中选择可以拥立的人立他为首领,来响应各地诸侯,那么你们的家室还可得到保全。不然的话,全县老少都要遭到屠杀,到那时就后悔莫及了。”

  沛县父老于是率领县中子弟一起干掉沛县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想要让他当沛县县令。刘邦说:“如今正当乱世,诸侯纷纷起事,如果安排将领人选不妥当,就将一败涂地。我并不敢顾惜自己的性命,只是怕自己能力小,不能保全父老兄弟。这是一件大事,希望大家一起推选出能胜任的人。”

  在当时,无论是从官阶上看,还是从理论水平上看,更适合当沛县县令的应该是萧何或曹参。但萧何、曹参都是文官,又顾惜性命,害怕起事不成遭到满门抄斩之祸,极力推让。城中父老又说:“平素听说刘季(即刘邦)那么多奇异之事,必当显贵,而且占卜也是以你刘季最吉利。”刘邦再三推让,众人中还是没有人敢当沛县县令,于是最终立刘邦为沛公。

  2、西入秦关

  秦二世三年(前207),楚怀王见项梁军已被章邯打败,心里害怕,于是把都城从盱台迁到彭城,把吕臣、项羽的军队合并在一起由他亲自率领。任命刘邦为砀郡太守,封武安侯,统率砀郡的部队。封项羽为长安侯,号鲁公。并与诸将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即谁先进入函谷关平定关中,就让谁在关中做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怀王之约”。

  在当时,秦军依然强大,特别是章邯率领的二十万刑徒军和王离率领的十多万戍边军,把各路起义军打得落花流水,避之唯恐不及。因此,在诸多将领中,除了刘邦和项羽,没有人认为先入关是有利的事,谁都不愿意去当这个急先锋、出头鸟。

  项羽愿意当急先锋,是因为他痛恨秦军打败了他叔叔项梁的军队,杀了项梁,所以很激愤,想要进入关中替项梁报仇。那么刘邦为何愿意当急先锋、出头鸟呢?

  史料给出的理由是:楚怀王手下的老将们认为,秦地父老兄弟因为他们的君主暴虐而受苦已经很久了,现在应该派一位忠厚老实的人前去,不欺压百姓,向秦地的父老兄弟讲讲道理,讲讲仁义,秦地的父老兄弟才会降服。而项羽虽然勇猛,但太残暴,不适合去,刘邦则是“宽厚长者”,适合担当西入秦关的任务。

  史料给出的这个理由其实并不充分。原因有二:其一、刘邦不太可能因为别人一句“宽厚长者”而忘乎所以,冒然答应;其二、刘邦并非是楚怀王手下众老将手中的提线木偶,如果刘邦自己不愿意去,他有千万条理由拒绝。

  那么,刘邦为何要在秦军依然强大、大家都不看好的情况下,答应西入秦关呢?我以为,这主要是因为刘邦的政治智慧和勇于担当的精神促使刘邦作出如此选择。

  刘邦的政治智慧表现在,当大家都认为秦军依然强大、率先进入关中不利时,他能敏锐地察觉到一丝借机独立、裂土封王的机会。

  当然,这个机会极为渺茫,至少对于当时的绝大多数人来说是这么认为的。的确,要实现先入定关中谈何容易,搞不好甚至可能连小命都要赔进去。不过,话说回来,正因为率先西入关中困难重重、危险系数极高,所以才要有勇于担当的精神。

  楚怀王手下的那些大小将领们,谁不想当关中王?但他们为何又把率先西入秦关的机会让给了刘邦?不是因为他们认为刘邦是“宽厚长者”,而是因为他们看到了率先西入秦关的困难和危险,是因为他们缺乏刘邦那种“富贵险中求”的冒险精神和勇于担当的精神。

  总之,刘邦由一介草民变成沛公,再由沛公变成汉王,是他的人生的两次重大转折。而促使刘邦实现人生两次重大转折的,恰恰是刘邦的敢于冒险、勇于担当精神。他在大家都退却的情况下,激流勇进,扛下重任,终于实现了自身的蜕变。这就是刘邦的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