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姜维究竟为何而战?蜀汉北伐是一种情怀!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诸葛亮、姜维究竟为何而战?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放着好日子不过,非要去打仗?六出祁山和九伐中原都是折腾?是这样吗?
如果诸葛亮和姜维不去惹人,把蜀汉缩在壳里当乌龟,这样国家就可以岁月静好吗?
一、魏国的统一战略
事实上,强者的世界中,统一就是王道。如果蜀国不能恢复汉业,魏国也绝容不下中国的西南有另一个汉朝的存在!
事实上,作为当时最强大的魏国,时刻不忘的就是南征吴国和蜀国。在东线上,曹魏和孙吴从来没有岁月静好过,皖城到建业一带,就是老艺术家曹操和孙权来回干架的所在。
而在西线,秦岭山脉一代,则是曹刘双方都想跨越的障碍。
不只是蜀汉北伐,魏国建立以后,他们曾经有过三次主动出击蜀汉的尝试:
第一次:魏太和四年,曹魏曾兵分三路对蜀国展开攻势,其中张郃兵出子午谷,曹真兵出斜谷,司马懿兵出西城,诸葛亮率军迎敌。
一场大雨下了三十余天,被雨水困住的魏军只好撤退。
第二次:魏正始五年,著名的草包曹爽率军征讨蜀汉,夏侯玄为征西将军兵出珞谷,结果大败而归。
第三次:魏景元四年,司马昭命令邓艾、诸葛绪、钟会分三路出击,完成了灭蜀大业。
事实证明,如果诸葛亮和姜维不主动出击,曹魏不会给他们颁发“诺贝尔和平奖”,只会专心去打吴国,然后在打败吴国后,调过头来收拾蜀汉。
二、吴国和蜀国必须抓机会
吴国和蜀国这一对难兄难弟,虽然有过生活中的不愉快,但事实上,他们后来还是比较坚强的联盟。
如果他们不能够相互配合,那么只能被大胖子魏国各个击破。在东线的战争,魏国往往是主动的一方,他们往往大兵南下,和孙吴隔江对峙。
但有时候,当魏国内部出现内乱,或者政局不稳时,吴国和蜀国也必须抓住时机联合行动,以求乱中取利,削弱对方国力。
蜀建兴六年,陆逊在石亭之战中打败魏国曹休,诸葛亮乘机出兵散官,围陈仓。
蜀延熙十六年,吴太傅诸葛恪率领20万军队在东线北伐,姜维率领1万余人马在西线出兵。然而区区1万人去到大西北,就是打游击,最终粮尽而返。
蜀延熙十七年,魏国爆发了内乱,司马师杀了夏侯玄等人,魏狄道长请降,姜维斩徐质,攻破河关、临洮等地区,迁河关、临洮、狄道三县民入蜀汉。
蜀延熙十八年,司马师去世,姜维出兵西北,取得了洮西大捷。
蜀延熙二十年,曹魏名将诸葛诞投靠东吴,魏国淮南叛乱。关中兵力讨伐诸葛诞,姜维乘机兵出骆谷,遭遇邓艾。第二年,诸葛诞失败后,姜维退兵。
事实上,所谓的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很多时候都是寻找到战机而进行的,以弱胜强虽然很难,但抓住机会的话,也是有可能实现的。
如果诸葛亮、姜维不抓机会出击,难道能坐等曹魏投降蜀汉吗?
三、蜀汉北伐是一种情怀
作为汉景帝之后,刘备在曹魏代汉以后,有一种责任恢复延续了四百年的汉业。就像当初光武帝建立东汉,刘备也需要再建一个汉。
而诸葛亮,也是以光复汉业为己任,而姜维,同样心存汉室。
事实上,随着时间推移,心存汉室的人会越来越少,曹魏的政权也会越来越巩固,光复汉业的难度也就越来越大。
与此同时,蜀汉的人才资源也在逐渐匮乏,以一个益州去对抗整个中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曹魏能等得起,诸葛亮、姜维等不起。
所以,诸葛亮、姜维一次次北伐,就是希望尽早找到机会获得关中,再以关中为根据地挺进中原。但由于一些失误,错用了马谡、李严等人,诸葛亮没有抓住机会。
而姜维时期,蜀国不仅更弱,而且内部已经逐渐混乱了,他事实上已经只能是为了荣誉而战了。
事实上,天下大乱时,从来就没有什么岁月静好,折腾可能会活不长,但不折腾,就肯定会死!
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的姜维、诸葛亮,值得尊敬!《三国志》记载:
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
诸葛亮能赢得老对手司马懿如此高的评价,不枉此生。而姜维,同样得到了老对手邓艾的高度评价:姜维自一时雄儿也。
宁可战亡不坐亡,姜维、诸葛亮让对手们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