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解密:汉初名相萧何到底是怎么走上“腐败之路”

  当前,随着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一批“大老虎”逐渐浮出水面,并受到了党纪国法的严惩。此时此刻,你要开个玩笑,说哪个领导“腐败”了,肯定会风声鹤唳,引起警觉。尤其是那些真腐败的,平日里想方设法都要做出一副清廉的状态。

  当然,这种假清廉的背后,实际是对法律的畏惧以及对个人不良行为的掩盖,是装出来的。可见,“不敢贪”的问题已经基本上解决了。没人希望别人说自己腐败,即便是玩笑之语。这是当前形势决定了的。但在古时候,有一个“大老虎”却与此相反,明明自己不腐败,却偏偏要装出一副穷奢极欲的“腐败”模样来。这个人,就是西汉开国功臣萧何萧相国。

  难道一向精明干练的萧丞相“脑子进水了”吗?为什么要甘冒杀头之罪往自己身上扣“屎盆子”呢!其实,这也不能全怪萧相国自毁名声,关键是不如此不能打消刘皇帝的疑虑。因为,皇帝有疑虑是件很麻烦的事情,轻则抄家,重则掉脑袋。

  却说当年,黥布谋反,刘邦亲自率军征讨。按说行军打仗,军务繁忙,刘邦定是日理万机,昼夜操劳,哪里还有心思顾得上后方的事情呢。但刘邦在打仗间隙,却多次派出使者回京城询问萧何在干些什么。使者倒也不说别的,也就是问问。萧何见刘皇帝如此“关心”,除了内心感动,倒也没觉得有什么不正常。只是感觉皇帝身在军中,鞍马劳顿,自己在后方安抚好百姓,维护好社会治安就行了,免得让皇帝分心牵挂。要说萧何真是不错,为了筹集军饷,把自己家的钱粮都尽可能拿出来捐助军队。此情此景,如同当年帮助刘邦打天下一样。

  但萧何一心支前,忙于政务,什么事也没耽误,刘邦的使者却越来越频繁的过来询问。时间一长,萧何就有些不明就里、一头雾水了。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有天一个门客悄悄对萧何说:“你不久就要被灭族了。你现在身为相国,功劳第一,除了皇帝,没人可以和你相比。你从当初进入关中就深得民心,至今十多年了,老百姓都亲附你。你孜孜不倦的办事,使得民众和谐相处。皇帝所以屡次询问你的情况,是害怕你的威望过高,情动关中啊。”

  萧何一听恍然大悟,赶紧让门客给出个主意。于是门客说:现在啊,你最好的办法就是要把自己搞“腐败”,只要你“腐败”了,让皇帝抓到把柄,让百姓骂你,你就安全了,你“何不多多用低价、赊欠等手法强行购买田地,以此败坏自己的名声呢?这样皇帝就安心了。”萧何聪明人,一点即透,就照着他的办法做了,结果很快引起了关中百姓的强烈不满。前方忙着打仗,萧何却在后方忙着搞“腐败”,这还了得。消息很快传到军中,不料刘邦听了反而非常高兴,这老小子,终于让我抓到把柄了,看我回去怎么“收拾”你。从此,安心平叛。

  大军凯旋,王师回朝。刘邦正走着呢,就在途中遇到民众拦路上书告御状,说萧相国如何用强迫手段,贱价购买了民众的大量土地和房屋等等。刘邦回到京城,萧何前来汇报工作,刘邦笑着说:“你都已经是个相国了,居然还这样侵夺民众的利益!”并把民众的上书都交给了萧何,说:“你自己去向民众谢罪吧。”

  都交给萧何自己处理了,这事也就算过去了。萧何以给自己“泼脏水”为代价,终于换来了刘皇帝的谅解和信任,看起来是委屈自己了。但倘非如此,一旦引起刘邦的猜忌,萧何如韩信一般下场也未可知。道理很简单:对于一般的小官吏,刘皇帝并不怕他们有野心,所以一有贪赃枉法行为必定严惩;但对于像萧何这样的重臣,刘邦主要还是防备他们有野心。在其眼中,贪腐是败坏名声、得罪百姓的事。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对自己构成威胁的!封建帝王的治国理念就是如此,讲究制衡,而非治本!

  茶喝着喝着就淡了,人走着走着就散了。茶淡了可以重泡,人散了却很难再找得回来。很多时候,内心壁垒的形成都是一闪而过、须臾之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即便如萧何那样的睿智之人尚且需要别人的提醒,更何况泛泛之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