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曹操为什么会善待杀子仇人张绣?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曹操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常言道:“天下纷纷,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那个烽火连天、战乱不休的年代,一代枭雄曹操为何善待有杀子之仇的张绣呢?这背后有着什么样的隐情?我们今天顺着历史的线索来一探究竟。
首先,我们先来捋一捋曹操和张绣结下的疙瘩——杀子之仇。说道这件事这就必须提到著名战役——宛城之战。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率军讨伐占据宛城的张绣,张绣率部降曹。曹操摆酒宴邀请张绣等人一并参加。但宴请张绣的过程并不轻松,因为大将典韦始终持着大斧站在曹操身后,还时不时“举斧迫视”。酒桌子上张绣本来就心里很不畅快,他不敢直视曹操。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曹操对张绣的嫂子邹夫人一见钟情。不久,就想办法把她纳为小妾。又加上曹操利用黄金等贵重财物拉拢张绣的心腹胡车儿。这一切让张绣的心里犹如打翻了五味瓶——羞辱、愤怒、猜忌像波涛一样在张绣心中激荡。
曹操是明白人,他知道张绣心怀不满。没多久,他对张绣动了杀意。但是消息很快泄露了,张绣先下手为强——起兵反曹。张绣奇袭曹营,臂力过人的曹操爱将——典韦战死,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也惨死在张绣的利刃之下。他们保护曹操躲过了这场劫难。
在这次战役中,曹操损失惨重。他失去了一员忠诚骁勇的大将,还痛失爱子,就连他的夫人——卫夫人也与他分道扬镳。曹操心头充满了怨恨。
那么,曹操为什么不杀了张绣以解心头之恨呢?
我们顺着时间来梳理一下当时的情形。
宛城之战后,张绣重新和刘表结成联盟。但谋士贾诩陈述利弊、积极献言,在建安四年(199)张绣重新降曹。
既然张绣来了,面对错综复杂的局势,曹操不得不笼络各路人马为自己所用。曹操用超常的气度化解前嫌,他不仅执着张绣的手一起参加宴会,还和张绣结成了儿女亲家——让自己的儿子曹均娶了张绣女儿。
成就大事者往往能够容难容之事。曹操的过人之处正在于智谋长远、不计前嫌。
建安四年(199年),袁绍大军开始南下。曹、袁大军的对峙已经迫在眉睫。由于张绣驻军的位置较为重要,曹、袁双方都有拉拢之意。
张绣夹在中间,如何是好?
这时候谋士贾诩提议“不如跟着曹操干。”
一是袁强曹弱;二是我和他素有仇怨,怎么能投靠他呢?一听贾诩的建议,张绣立即目瞪口呆。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跟着他可以赢得人心,这是第一个原因。袁绍兵强马壮,不在乎我们这一点人马;而曹操人手单薄,我们投靠过去,他会很是高兴,这是第二个原因。凡是古往今来成就大事业的人都能明志四海、缓释私怨、弃利重义,这是第三个原因。
贾诩如此这般的陈述,坚定了张绣投奔曹操的决心。
果然,曹操对张绣高看一眼。张绣对曹操一心无二。
在官渡之战中,张绣立下了汗马功劳,成就了历史上一段很是光彩的君臣佳话。
有意思的是,历史似乎把曹操和张绣之间从前的仇恨留给了曹操的后人。
张绣到底是怎么死亡的?一直有人猜测是曹操之子曹丕干的。
建安十二年(207年),张绣死于随曹操征讨乌桓的途中,谥为定侯,其子张泉袭爵,封长乐卫尉。但后来也没有善终,卷进了谋反事件,有人认为是同伙所为。
倘若张绣与其子的死亡都与曹操后人有关的话,那还真是人性的不幸呢。而真相到底如何,还留待人们研究。
我们说,曹操之所以善待有杀子之仇的张绣,是因为形势的需要。他有一统天下的雄才大略,而当时迫切需要的是对抗强敌袁绍。曹操是一个能够搞五湖四海的人物,他不能因为张绣杀了自己儿子就把私仇置于心头。
在理智和情感的天平上,砝码始终倾向理智那边。曹操舍小利、求大义——他让杀子仇人为己所用。
这就是曹操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