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揭秘刘虞为何宁死不听袁绍的安排不当皇帝?

  应该说,刘虞在当时的形势下,有可能也有资格当皇帝。那刘虞为什么不当呢?

  因为袁绍等关东诸侯意见不一。

  虽然袁绍和韩馥认为,推举新君才是对抗董卓的最好方式,可是却遭到了盟军中两位骨干成员的反对,一位是曹操,一位是袁术。

  曹操认为:“吾等所以举兵而远近莫不响应者,以义动故也。今幼主微弱,制于奸臣,非有昌邑亡国之衅,而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诸君北面,我自西向。”

  虽然后人多认为曹操是乱世之奸雄,其实就当时的曹操来看,更多的是汉室之忠臣。曹操认为,关东诸将之所以能够聚集在一起,就是因为铲除国贼,匡扶朝廷的大义。现在虽然汉献帝年纪小,又被董卓控制,可是汉献帝是名正言顺的汉灵帝的儿子。人家又没有向昌邑王一样荒淫失德,怎么能够说废就废了呢。如果真的那么多,和国贼董卓有什么不同?曹操义愤填膺的说,就算你们所有人都拥立新君,可是我的心中只有汉献帝一人!

  在关东诸侯中,有位叫做鲍信的将军,曾经高度评价曹操,叫做:“夫略不世出,能拨乱反正者,君也。苟非其人,虽强必败。”袁绍在当时为天下豪杰所仰慕,可是鲍信却不屑一顾,只因我袁绍心中考虑的不是拨乱反正,而只是借机扩大地盘,谋取私利。就算一时强大,最终也必然失败。

  袁术呢,和曹操不同。袁术自认为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论起势力,论起关系,天下无人能出其右。,袁术心中就想着有一天自立为帝,但在当时,袁术的力量还不够。袁术就说:“圣主陪睿,有周成之质,贼卓因危乱之际,威服百寮,此乃汉家小厄之会,乃云今上‘无血脉之属’,岂不诬乎!又曰“室家见戳,可复北面”,此卓所为,岂国家哉!赤心,志在灭卓,不识其他!”

  袁术的话说得冠冕堂皇,许多时候大义在这些政客们看来,不过就是一个工具,可以随意扭曲。袁术高度评价汉献帝,认为汉献帝有周成王的资质,虽然现在年纪还小,可是必然成为一代圣君。就算是现在遭受到董卓的挟制,不过是个小小灾难,考验而已。想袁绍等人编造什么汉献帝不是汉灵帝的真正儿子,完全都是胡扯。袁绍还曾经劝说袁术,说自己袁家老小都被董卓杀掉,怎么能够还对董卓称臣。袁术故作聪明的回答,说你袁绍推理错误,袁家人被杀是董卓干的,又不是汉献帝干的,为什么就不能对汉献帝称臣呢?袁术表示:我一颗红心献给朝廷,一心想的就是消灭董卓,绝对不考虑其他!

  曹操和袁术虽然品格有高下,出发点各有不同,但是在拥立新君上表示了不满,这样关东诸侯意见就出现了分歧。

  刘虞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不能接受袁绍的建议。

  在千年之后,赵匡胤在陈桥兵变,属下以黄袍加身,赵匡胤就势称帝。那是因为赵匡胤是全军主帅,上下一心。而现在呢?

  刘虞虽然是汉室宗亲,但不过是关东诸将之一,袁绍才是关东联军盟主。袁绍拥立刘虞后,会主动献上兵权,真正臣服刘虞吗?很难说,依照袁绍的性格九成不会。既然袁绍都不是真心拥戴,曹操、袁术又极力反对,刘虞怎么能够还往火堆里跳呢?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刘虞和关东多数将领都不同。面对天下大乱的局势,许多人都想着割据一方。比如说同样是汉室宗亲的刘焉,就找找的为自己找了个益州刺史干着,后来就封闭蜀道,割据一方了。公孙度担任辽东太守,也倚仗位置偏远,朝廷无法顾及,在辽东称王。袁绍呢,后来干掉韩馥,割据冀州,后来又向四周拓展,也攻打过刘虞的幽州。袁术先是占据南阳郡,之后又盘踞扬州、淮河流域等等。包括曹操,也在兖州称霸,刘备也不甘寂寞,在徐州自封州牧。

  刘虞不同。

  刘虞作为幽州牧,对幽州的将军公孙瓒残忍好杀一直很不满,最后两人矛盾无法调和,刘虞被公孙瓒杀害。幽州的百姓没有不痛哭流涕的。

  当时,刘虞派了一位叫做田畴的使者向朝廷上表,表示对朝廷的忠心,等到田畴回来的时候,带了皇帝的圣旨。当时刘虞已经被杀,田畴没有把圣旨送给公孙瓒,而是直接来到刘虞的坟墓前读给刘虞,大哭之后才离开。

  当时,公孙瓒严厉禁止人们祭奠刘虞,得知田畴的事情之后,公孙瓒大怒,把田畴抓了起来,质问田畴为什么不把圣旨交给自己。

  田畴回答说:“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且将军既灭无罪之君,又雒守义之臣,畴恐燕、赵之士皆将蹈东海而死,莫有从将军者也。”

  田畴表示,汉室衰微,天下大乱,许多人都怀有异心,可唯独刘虞不失臣子的忠臣节义。皇帝的圣旨,对于公孙瓒没说什么好话,给你公孙瓒看了也不自在。更何况你公孙瓒背叛了没有罪过的国君,又杀掉了坚守节义的臣子,我田畴都担心整个燕赵的有志之士宁肯到跳海而死也不愿意跟随你啊。

  公孙瓒没话可说,只好放了田畴。

  如此忠义的刘虞,自然不可能自立为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