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17世纪的明朝军队在其他国家眼中是什么样的?

  根据他们的典籍和文书记载,中国人的战争技艺和军事知识是很古老的,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征服了许多着名国家。一般人相信,他们从前征服过锡兰,在该地附近的纳加帕坦城,今天仍看得见一座楼。即建筑。他们叫做中国塔,据当地居民的传说,它是中国人修建的。有人说它不能和中国的建筑相比,这样说也不一定正确。他们的书籍中丝毫没有提到它,但这完全不是充分否定上述传说的理由,因为他们的书里也没有关于古基督教的任何记载,而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是有过基督教的,并且也有过传教活动。不管怎么说,他们曾有114个藩国,但在今天他们只剩下几个不多的邻国,即使这几个,有的还拒绝向他们纳贡,有的则是中国人自己放弃的,认为最好平安地回归本土,不要再为征服或占领其他国家而进行战争和自讨麻烦。

  除了对异邦进行征服和战争外,他们有许多年也在打内仗,所以有很多记载这些战争的专门着述。此外还有一部10卷的史书,只记那时的战事、他们的将官、战阵方式、军旅、凯旋,及其他的事,其中有许多值得一读的东西。这清楚表明,他们从前是英勇好战的民族,尽管在今天这样的人已是很少的了。为什么他们变得如此之少,其原因甚多,我将在以下予以说明。

  在今天,中国表现武力的地方,仅在于大量的人数,因为除设置在中国边境,及在海口和大河口船舶上的军士外,每一省,以及在国内的每一城镇,都有自己的武装,由当地支付费用,各有自己的将官;如菜省需要军队,他们就使用本城镇的武装,总督一道命令,很容易集中一处。而如在边境或国家其他地方有所需要,皇帝或他的兵部马上从一省或几省。按当时的需要和各省的能力,抽调军队;各省都不能保有相同的军队人数。

  这些军队一直作好准备,如有缺少或死亡,即使城镇很小,仍然有足够的入立即申请参军,于是位置很快得到补充。

  在南京城,他们说有4万兵卒,在北京城有8万,在全国(如在中国住了许多年,对它有充分认识的利玛窦神父所估计)超过100万。同时骆入禄(JohnRodri8uez)神父在中国常作旅行,有机会拜访它的主要地区,并且十分留心,他表示说,他从对他们的书籍中所作的认真研究中,发现在中国本土,及其城镇,有594000兵卒,而在与鞑靼边境的长城,有682888兵卒,这还未把护岸服队的士兵数包括在内。如果我们看到,中国除人多外,其面积超过酉班牙、法国、意大利、德国、荷兰和大英国及属于它的岛屿,那么这个数字就不算多了。

  在这众多的人中,如果我们谈谈守卫边疆的守兵,那无疑地可以发现他们的勇气和士气。他们有时英勇抗击鞑靼人,而在1595年,日本人通过朝鲜国境,未遇抵抗,企图进入中国,进行征服,中国英勇抗击,他们损失惨重,不得不卷甲而去。一无所得返回本国;同样,舰队的士兵也打过些仗,取得胜利。但如我们谈到驻在国内城镇的士兵,他们就缺乏士气和勇气了。不过必须知道,他们不仅是士兵,也有其他的职业,因为他们是当地的居民和土着,同时是裁缝、鞋匠等等。他们一直准备奉皇帝之命出征,一有情况就离家去打仗。他们还必须在春季三个月和秋季三个月集合受训和操练,在大城市每天都要进行,而在村镇,全体每天都须到场。

  他们组织军队的方式如下。所有的军队,不管是步兵还是骑兵,都编成队,如有缺员,有人补充,而在所用的队伍相等级,他们几乎一直不变,那就是很少提升。我说几乎一直不变,是因为在边境,如有士兵立下战功,他们有时任他为队长,不用考试升到这一位于,但这是很罕见的事。

  至于当尉官、校官和将宫测要通过考试。其中授与两个等级,(为更明白起见)我们可称之为武硕士和武博士。第一种考试在省城举行,考生在那里汇集,(就在生员考试的同一学院即学宫内)进行考试,出一道题目,即论题,有关军事方面的问题,他们用笔作答,为此写一篇文章和论述。理论考试结束,他们再作实际考试。

  他们必须安稳站立在奔驰的马上,向一个大靶子,射9支箭,从射箭及作文成绩优异者中选择一些人,授与第一等学位,也有其标记和服缩。第二等学位同年在宫廷授与,取得第一等学位的人在宫里全集,和以前一样进行考试,只是有关军事的题目比以前更难作。他们的标记和文学博土的相同,当国家处于和平时期,他们留在城市,到了战争期间,或军事活动时,他们充任军人。并有作为将官的特殊标记和服装。毕业生当年任尉官的职务,这样逐步上升,直到可以担任将官,尽管没有战争。那些仅取得第一等的,则在战时担任低级的一般职位,但他们总是作某种指挥。

  至于武器,我首先要说,中国很早已使用火药,他们擅长制造烟火,一年消耗的火药,比现在五年用于军火的还要多。看起来在古代他们更多地把火药用于战争。因为甚至到今天,在南京城门及城的两测,还看得见铜制大臼炮,即大炮,虽然炮身短,制作却很精良,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它们过去曾被使用过。但现在他们不知道怎样使用炮,仅仅把炮当作摆设。不过他们仍使用臼炮。即spmsards,但只有少量的,而且制作低劣。他们也有两掌长的滑膛枪简的手枪,他们把3支,有时4支装在一起,同时发射。他们在战船上装炮,但是炮很小,他们也不知道怎样把炮对准目标。但现在,中国官员找葡萄牙人在澳门制造许多火器,滑膛枪开始进入户园。不过他们使用的一胶武器是弓箭、矛和弯刀。

  1621年澳门城送给皇帝三草大炮作礼物,还有随行的炮手,向他介绍使用的方法,因此在北京作表演,使许多必须到场参观发射的曼达林大为惊恐。当时,发生了一次不幸的意外,其中一门炮猛烈反弹。打死一名葡人及三、四名中国人,还有多人受惊。这些炮极受重视,被运往边境去打鞑靼人,鞑靼人不识这种新武器,很多人密集相处,遭受铁炮的杀伤,他们立即溃逃,以后更加小心翼冀。

  至于防护武器,他们使用圆扣带、盔或育,以及一些三指宽的铁片,重叠…起,用作前后胸甲,但它们没有甚么作用,只能抵御弓矢。

  总之他们的武器和兵士在今天已无意义。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自从国家没有战争以来,他们已安逸舒适地生活了许多年。其次是,他们重文轻武,以致个小文官也敢和—员武将抗争,毫不看重他。第三是他们用考试选择武官,如我们以上所述,他们都是生手,不懂战争。第四是,因为一切军人,要么天生勇气,要么以领导他们的贵人为榜样,激发斗志,要么受他们将官的教育,为纪律所鼓舞,但中国的兵士缺乏所有这些条件。总的说他们没有甚么士气,毫无英勇气慨,教育极差,因为他们可以为细故鞭挞一名士兵,好像他是上学的孩子。第五,因为在他们军中,在尉官和将军之上,有一位一直身穿长袍的大元帅,这个人始终留在主军内,常常离战场有一天的旅程,在很远处发号施令,在有危险情况时他已作好逃跑准备。第六是,兵部(他们有两个,一在南京朝廷,另一在北京朝廷,各有一位主管,两个副手、八个或九个部员)里没有一个军人或将官,或者任何见过战争的人,而全国的军事仍由他们,特别是北京的兵部指挥。

  现在再谈谈中国人在每年春三月和秋三月进行的军事训练方法,那不能没有一些收获,他们练习用箭射靶子,而且也射得准,但他们的这种训练实际上是世界上最可笑的。因为他们把人马分成两队,一队是中国人,另一队装扮成敌人(有如我们在葡萄牙,孩子把自己分成摩尔人和基督徒),可说是相互分开处于战争状态,然后他们派出探子,把情报送给坐在不远处丝制华盖即帐篷下的曼达林,向他们报告说他们自己在何处,敌人又在何处,于是中国人派出军队去打敌人,他们彼此用刀矛交锋,正像舞台上的演出,他们操练的就是这样,或者略有增添。

  注其地在印度南境,沿海东岸。或即汪大渊《岛夷志略》记的土塔,俗称为中国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