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澶渊之盟是怎么签订下来的,两国是怎么达成共识的

  澶渊之盟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宋辽两国开战。宋朝由宋真宗御驾亲征,辽国由萧太后统帅三军,在澶州等地进行了一场决定两国百年命运的战争。战争的结果是签订了一个历史上著名的盟约“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的内容主要是:宋朝向辽国缴纳岁币10万两白银,20万匹绢;两国结为兄弟友邦;两国约定在边境各驻守军,各守疆界;两国边境的百姓不得互相侵扰,如果有盗贼在边境流窜,两国军队没有得到对方允许不得越境追捕;两国固有的城池可以仍旧归本国驻守,不可以另建新城,开挖河道。

  乍看来,宋朝向辽国缴纳大笔的岁币,澶渊之盟是以宋朝的屈辱让步达成的,但是,仔细思考的话,不难发现,如此大规模的战争,辽国得到的结果仅仅是一些钱财,却要放弃此后百余年人侵宋朝边境。大肆掠夺的权利,似乎并不划算。

  但是,宋辽两国由于长期征战,致使国家经济发展受到阻碍,且宋军以步兵列阵为主,善守城,不善奔袭;辽军以轻骑兵为主,善奔袭,不善守城。两军交战,边境城池频繁易主,却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土地得失,如此长年累月,就连两边的将领也出现了厌战情绪。

  面对这种局面,宋辽两国君主都有一种一劳永逸的想法,

  因此,这场战争能够使两国君主亲征,出动全国军事主力,就足以说明战争的目的不在于谁把谁灭掉,而在双方有个足够的理由谈判,商量出一个两国相处的方法。

  那么,向来觊觎宋朝富庶的辽国,怎么会以如此低的价码答应议和呢?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需要仔细研究探寻。

  表面看来,很多人认为是辽国名将萧达凛的阵亡,使得辽军士气低迷,就连萧太后也在回朝之后罢例五日,以悼念萧达凛的殉国。但是,萧达凛的死亡,真如历史记载的那样简单偶然,仅仅因为在共督军作战的时候,

  被一个宋军中的小民用拳头打了一下头,就不治身亡了吗?

  任何历史的偶然,都有其深层次的必然,着达凉作为江军上将,却死得如此轻而易举,实在让人们夷所思,这其中应该另有原因。

  早在澶洲之战发起之前,宋江两国务一个战场就已经确烟弥漫了。历史上,任何场正面成役,邮离不开暗中的课战文锋,宋江两国的这场战役自然也不例外。

  当时,宋朝情报网已经相当完养,暗中截获广大量的辽军作战情报,这从战争开始之前,宋军训动其战略预备队“广悦军”1000余骑前往河北这一举动,

  就可见其早已获知江军要南下的战略意图。

  当然,辽国也派出了大量的间谍潜入宋朝军队及朝廷各处。但是,辽国的情报头口马珠格物在战役中被擒,使得辽国情报网被大面积地摧毁。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马珠格勒被擒后,供出来他手下的很多间谍,随后被宋朝方面一一斩杀。

  这一事件是宋辽两国谍战势力对比的分水岭,从此以后,辽国间谍网基本上已经不能和宋国谋报机构抗衡了。按照《辽史》中的记载,辽对宋的间谍抓捕行动收效甚微,只是零星地抓获几个不重要的小角色,而大间谍可能就在统治集团内部的小圈子里。

  在澶州战役爆发前,曾有这样一件小事。当时的宋真宗近卫军中有一个不在编的小军官张皓,被指派到大将石普手下担任传令官的职务。在赴任途中,张皓被辽军活捉了,不过被俘的张皓并没有受到什么虐待,反而在萧太后的授意下,被很好地招待了一番之后放回宋朝,并让张皓将辽国希望与宋朝议和的信息传达给宋朝官员。

  张皓回到宋营,遇到主管宋军西北方面军的内侍周文质。周文质在听到张皓的禀报之后,立即连夜与宋军的指挥官李继隆、秦翰商讨对策,而李继隆等也对此做出了积极的应对,将士兵整军列队,并把强弩手安排在各个军事制高点上。

  至此,事情的端倪就露出来了,只是一次小军官被敌军俘虏后放归,传达敌方议和信息的小事件,为什么会受到内侍周文质以及宋军指挥官们的如此重视?是否是这个小军官在敌营被俘期间接到了潜伏在辽国内部的宋军间谍的情报?由于史籍中记录不明,具体情况无法证实,但是,张皓曾对周文质说过辽军要在第二天发兵:“

  言彼谋以迟明来袭。”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确定张皓确实是带看辽军的军事情报来找周文质汇报的。

  果然,次日辽军对宋营三面合围,轻骑兵由宋军的西北方向突进。要知道,在军事战斗中,主攻方向是非常重要的军事机密,非内部决策人员不得知,而周文质正是负责宋营西北方向防守的官员,这种巧合的偶然性实在是微乎其微。

  在辽军主力进攻宋营的时候,萧达凛亲自督战,结果中了宋军埋伏,被一个小小的威虎军头张英用床弩箭毙命。一系列的巧合,足以说明事情并非巧合,正是宋军情报网的得力,使得辽国名将萧达凛命丧沙场。正因如此,辽宋两国的和谈得以快速达成共识,澶渊之盟因此签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