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武则天的童年怎么样?她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称帝行为的?

  武则天(624~705)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后改唐为周,自己做了皇帝。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掌握政权达几十年,为维护唐朝的强盛和统一、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武氏14岁被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宫为才人,号“武媚”。太宗死后,则天入感业寺为尼。唐高宗即位,复召武氏入宫,拜昭仪。她与当时的王皇后、萧淑妃产生后宫矛盾。永徽六年(655),高宗立武氏为皇后。

  武则天资质聪慧,广涉文史,富有智谋。武则天做为皇后之后不久,由于高宗体弱多病,有时便委托她处理某些政事,因而威势日盛。上元元年(674),高宗称“天皇”,武后称“天后”,宫中并称“二圣”。

  弘道元年(683)高宗去世,太子李显即位,武则天临朝称制。嗣圣元年(684)二月,武则天废李显为庐陵王,立四子李旦为皇帝,继续临朝称制。同年九月,她将旗帜改为金色,东都洛阳改称神都。天授元年(690)九月初九,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降李旦为皇嗣。

  武氏晚年宠爱张昌宗、张易之兄弟。神龙元年(705)正月,张柬之、桓彦范、崔玄、敬晖等人联合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发动政变,杀二张,逼武则天退位,李显重新即位,给武则天上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后人因而称她为“武则天”。其于同年十一月去世。

  童年

  武则天于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在唐的首都长安出生,故乡在山西文水。父亲武士原来是一个木材商人,隋朝末年参加了李渊在太原的起兵,是唐朝的开国功臣。武德中,官至正三品的工部尚书,封应国公。母亲杨氏是隋朝宰相杨达的女儿。在武则天出生后的两三年中,武士先后担任扬州长史和豫州都督,时间都不长。唐太宗贞观元年(627)至五年(631),武士担任利州都督,武则天跟随父母在利州生活了四五年。

  自古以来,利州流传两则美丽的传说。一是“江潭感孕”,说是武则天母亲杨氏在黑龙潭,有一条金龙使她受孕,方诞下武则天。二是“袁天纲相面”

  ,说武则天还在襁褓中,相面大师袁天纲就看出,她日后将成为天下之主。

  贞观九年(635),武士死于荆州都督任上,武则天和她的母亲不为她的两个同父异母的兄弟所容,虽然还不至于衣食无着,但日子过得并不舒心。直到她十四岁那年,才彻底改变了她的一生。

  入宫五部曲

  才人

  武则天貌美,14岁时唐太宗召她入宫,封为五品才人。“才人”是内官名称之一,属妃嫔当中中等偏下级,负责在宫中记录妃嫔们的饮宴睡寝和蚕桑之事,向皇帝讲述她们一年中的收获情况。亦有称太宗可能是感念武则天父亲之功,以解孤儿寡母之困,因而封武则天为才人。

  尼姑

  贞观二十三年(649)唐太宗死,武则天便随众妃到感业寺当了尼姑,从佛念经。唐太宗去世一周年祭奠,高宗到感业寺上香,与武则天相见后,相对而泣。此时王皇后为投高宗所好,提议接武则天进宫,以击败萧淑妃;于是,武则天便第二度入宫。

  宸妃

  武昭仪入宫后,受皇上的宠爱,促成王皇后与萧淑妃结盟,共对武昭仪。永徽四年末,武则天生了一女孩,唐高宗视为掌上明珠。一天,王皇后看望小鲍主离开后,高宗到武昭仪房间看望婴儿,发现婴儿已经死了。昭仪失声痛哭,责问侍女后,知道王皇后来过,于是高宗认为是皇后干的。这是王皇后被废之因,不过有人揣测是皇后离开后,武则天自己扼杀了女儿,栽赃王皇后。是以,高宗曾下诏特封武则天为“宸妃”,以提高武则天的地位。

  皇后

  武则天当上皇后,为控制后宫,消除隐患,残忍地杀害了王皇后和萧淑妃。武则天当上皇后之初,皇太子仍然是高宗长子燕王李忠。武则天恐若有一天太子当上皇帝,对己不利,于是利用许敬宗等人上奏,更换皇后之子李弘为太子。

  武则天为巩固自己的地位,便清除异己,于是将褚遂良、长孙无忌及韩瑗等人贬官,或令其自缢。另外,武则天亦扶植了许敬宗、李义府等新贵,以稳固政治地位。又将《氏族志》改为《姓氏录》,以提高新贵的社会地位。

  大圣帝

  皇位继承成了女皇帝最棘手的问题。经宰相狄仁杰相劝后,武则天遂召回庐陵王李显,并立为太子。已届古稀之年的武则天多由男宠张易之、张昌宗侍侧。神龙元年(705),武则天病卧长生殿,张柬之等人在太子的支持下,以二张谋反为藉口发动政变。先杀二张,继而包围武则天养病的住所,迫武则天传位。

  武则天临终前留下“遗制”: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归葬乾陵;准王皇后、萧淑妃、褚遂良等人的子孙复业。最后武则天以“则天大圣皇后”的身份葬入乾陵,最终长眠于唐高宗的“御床”之左。后人于乾陵为她立了一块“无字碑”。

  武氏自立为皇后之后,开始参预朝政,与高宗并称“二圣”。683

  年,高宗死,李显继位为中宗,尊武氏为皇太后,由太后临朝称制。翌年,废李显为庐陵王,立李旦为睿宗,武太后掌实权。690

  年,废李旦自立为则天皇帝,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史称“武周”。神龙元年正月,八十二岁的武则天在一场突发的宫廷政变中下台,唐中宗李显复位,改周为唐,一切又回到原来李唐王朝的轨道上。

  政治功绩

  则天称帝后,更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她认为“九域之广,岂一人之强化,必伫才能,共成羽翼”。凡能“安邦国”、“定边疆”的人才,她不计门第,不拘资格,一律量才使用。为了广揽人才,她发展和完善了隋以来的科举制度,放手招贤,允许自举为官、试官,并设立员外官。此外,她还首创了殿试和武举制度,为更多更广地发现人才,搜罗人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比如,中唐名将郭子仪,就是“自武举异等出”。这样,在她施政的年代里,始终有一批“文似仁杰”,“武类休武”的能臣干将为其效命,有力地维护着武周的政权。

  对于农业生产,则天也非常重视。她说:“建国之本,必在务农”,“务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人富”。她规定,能使“田畴垦辟,家有余粮”的地方官升任;“为政苛滥,户口流移”的“轻者贬官,甚至非时解替”。这样,在她执政的年代里,农业和手工业都得到较大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加。据当时统计,永徽时全国户数为38O万户,到则天临终的神龙元年,渐增为6i5万户,几乎增长一倍。仅此一点即可看出这一时期的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斑宗在位时,武则天曾上疏建言12事,其中有劝农桑、薄俺敛、息干戈、禁淫巧、省力役等进步的主张,高宗皆略施行之。在武则天执政的半个世纪中,由于隋末农民起义的作用及唐太宗贞观之治奠定的基础,也由于武则天沉重打击了旧士族和大贵族、大官僚集团,执行了一些具有进步性的政策,所以社会经济呈现出发展的趋势。武周政权建立后,她感到整个西域过于阔远,不易管辖,遂于长安二年(702)把天山以北地区从安西都护府划出来,另置北庭都护府,治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安西四镇(即碎叶、龟兹、于阗、疏勒)自垂拱二年(686)起为吐蕃所占。武则天不甘心失土,乃于长寿元年(692)遣王孝杰等大破吐蕃,恢复了四镇。武则天还非常重视著述,召学士先后撰成《玄览》、《古今内范》、《青宫纪要》、《少阳政范》、《维城典训》、《紫枢要录》、《凤楼新诫》、《孝子传》、《列女传》、《内范要略》、《乐书要录》、《百寮新诫》、《兆人本业》、《臣轨》等书。她另有《垂拱集》、《金轮集》等著述。

  她崇佛教、建寺院、筑明堂、造天枢、铸九鼎,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她晚年好大喜功,生活奢靡,耗费大量财资和劳力。宠爱男妾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二人狐假虎威,作威作福。武则天重用武氏宗室武承嗣、武三思、武攸绪及武攸宁等人,并大封武氏宗人为王。大臣吉顼等人深以嗣君之选为虑,武则天也感到作为女子,死后只能入李家宗庙享子孙祭祀,所以接受臣下建议,于圣历元年(698)迎还庐陵王李显,复立为太子。武氏晚年神龙元年(705)正月,张柬之、桓彦范、崔玄、敬晖等人联合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发动政变,诛杀二张,逼则天退位,迎中宗复位。中宗上尊号为则天大圣帝,后人因称她为“武则天”。同年十一月去世。

  不过,这些错误和过失,毕竟是武则天政治生涯中的支流。她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能够排除万难,在统治长达半个世纪的年代,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革除时弊,发展生产,完善科举,破除门阀观念,不拘一格任用贤才,顺应历史潮流,大刀阔斧改革的历史功绩相比,难以同日而语。历史功绩,昭昭于世。诚如宋庆龄对她的诚恳评价: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她的历史功过,恰如她给自己立下的那块“无字碑”一样,只能由历史去作出评论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