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第一次人口普查为什么会在秦朝,古人又是怎么普查人口的
还不知道:古代人口普查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导语
古代社会,人口的兴旺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国家的稳定繁荣。东汉前期,政治清明、国家稳定、经济回暖,全国总人口可达五千余万口;而到了汉末三国,受战争、瘟疫、灾祸的影响,司马氏统一全国之时,人口已经不足千万。
汉末三国时期人口统计
所以,古代人口的变化,是与国家发展密切相关的。正因如此,历代王朝都对人口普查极为重视。话虽如此,由于古代信息条件较为落后与闭塞,不少政权在人口普查这方面上,也是推陈出新,充分展示了古人的高超智慧。
中国首次人口普查工作,为什么是在秦朝?
秦朝,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王朝。尽管它的寿命非常短暂,只有三十多年,但是它留下的不少制度与思想,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汉承秦制,汉朝的不少制度,的确是直接借鉴秦代的。
(一)首次人口普查情况的锁定
而说到人口普查,秦代历史并没有记载,但这主要线索,却是在一个人身上,他就是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
在汉初三杰中,张良善谋略,运筹帷幄之中;而韩信善军事,乃是一代兵仙,那看似平平无奇的萧何,又凭什么能当上丞相呢?有一件事,便是萧何身上的闪光点之一。
据《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公元前206年左右,刘邦攻入咸阳,正当大家都争抢金银财宝与女人时,只有萧何一人,来到了秦朝“图书馆”,“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这就是萧何的高明之处,内政后勤工作在他手中,刘邦进军再无忧患。而萧何也明白,这些珍贵资料,才是千金不换的宝贝。如此一来,刘邦大军“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
这里提到的“户口多少”,证明了一点:秦朝时已经完成了对于全国各地的人口普查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让刘邦在日后的作战中处处掌握先机。《史记·陈丞相世家》也记载了一个故事:
刘邦行军,路过曲逆县之时,便向御史询问道:“曲逆户口几何?”后者这样回答:“始秦时三万余户,闻者兵数起,多亡匿,今见五千户。”
这一问一答,便透露出了两则信息:一方面,萧何之前获取的图书资料,上面有详细的人口数据统计;
另一方面,刘邦在掌握了这些资料后,并没有过分依赖它,反而是有可能花费了一定人力,沿着秦朝人口普查的思路,继续坚持下去。否则的话,御史不可能迅速便回答出曲逆县的人口变动情况。
史料中的推断论证,只是一个方面;而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长沙马王堆中出土的古地图,也同样提供了类似线索。其中有张驻军图,以“里”为单位的标注旁边,都明确记载着户数。
长沙马王堆驻军图
所以,从史料与考古的双重推断,不难得出中国古代的人口普查工作,早在秦朝便已经开始了。
(二)秦朝是否有完成人口普查的条件?
当然,秦朝能完成人口普查,很多人都不愿意相信。至于其中缘由,主要也有两个方面:
一是秦朝建国时间不长,但是人口普查,又是一项颇为繁琐且耗时间的工作,秦朝在短时间内能完成这项浩大工程吗?
古代人口普查漫画
二是秦朝时期的信息渠道,是较为闭塞的,光是统一六国就花费了不少功夫,秦朝官员们,又是通过哪些手段来进行人口普查的?
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从秦朝表现来看,它是有足够的能力完成这项浩大的人口普查工作的,原因有三点:
首先,秦朝是最先改革户籍制度的国家之一。早到什么程度呢?公元前375年,也就是秦献公(十年)在位时期,就颁布了新出台的户籍政策。核心内容就是五个字:“与户籍相伍。”
意思是说,统计秦国境内的百姓,并为他们登记户口,然后以户籍为单位,将百姓分组编到一起。这样一来,方便官府随时调取户口信息。
十九年后,商鞅来到秦国,掀起了变法运动。井田制被废除后,开始按人头来收税,“既收田租,又出口赋”。自此之后,秦朝的财政收入,便直接与人口数量相挂钩了。
既然人口数目尤为重要,那么秦朝历代继承人,都会按照这个户籍制度继续推行下去。“壮男壮女之数、老弱之数、官士之数”,这些重要信息,都会成为秦国率先整理和搜集的一手资料。
由此可见,秦朝不仅重视人口,而且在人口普查等方面上,有着长期经验。当它统一六国之后,自然会将这些经验推广到全国,那么短时间内完成人口普查,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秦灭六国示意图
其次,秦国加强了中央集权。借着上面这个逻辑继续说,秦国要将本国的户籍制度推广到全国,会不会遭受阻力呢?在笔者看来,这些阻力是微乎其微的。
作为第一个大一统国家,秦朝算是封建王朝的开端。正因如此,秦始皇的大一统思想,也是颇为突出的。“车同文,书同轨”,又有统一全国货币,这些政策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秦朝三公九卿制
秦国还推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了四十多个郡。而每一位郡守,大多都是中央直接委派,可以直达天听。加之他们在地方上的权力,自然能很容易将中央下达的任务及时贯彻。
从出土的秦简来看,这些郡守是需要按时统计人口,并上报给中枢朝廷的。如此一来,户籍制度自然能准确、高效地贯彻下去。
最后,徭役制度的需要。纵观古代战争,最大的战利品不是财富,也不是粮食,看似是地盘,实际上则是地盘上的人口数。
只要拥有了人口,军阀才能掌握人力上的优势,才能壮大自己的势力,也同样能利用人口创造财富,还可以用人口来完成争霸天下的目的。
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不难看出秦朝因为徭役制度的需要,加大了对人口信息的增添。值得注意的,是“初令男子书年”。意思是说,秦朝时期统计人口数量时,已经开始统计每个人的年纪。
当然,这种改进并非是秦朝首创。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不少国家开始开始进行类似的人口普查工作。
战国,秦朝户籍制度演变
当这些国家陆续被秦朝吞并后,他们对于人口普查的统计情况,便会落入到秦朝手中。虽说他们的户籍制度不如秦朝的更为优良,但有了这些良好基础,秦朝的户籍政策也能快速落实下去。
总的来说,正是战国时代出现的上计制度,让秦朝以及各诸侯国,都能顺利完成人口普查工作。这一点,正是第二个问题的解答。
上计制度——秦朝用来普查人口的必要手段
什么是上计制度?大概意思是说:下级行政在地方上搜集各种信息并归纳整理,然后以数字的情况向上级汇报。就像秦代的下计制度,里或正需要向乡长回报,乡再到县,县再到郡,郡直接反馈给中枢。
上计制度
这些内容,不止有户籍信息,也包括各项财政支出与收入,或是其他方面的信息数字化统计。它脱胎于西周时期的财政制度,但又不局限于传统的运转方式,通过行政区划的分级,它的工作效率也大大增加。
当然,这项工作如此重要,它也自然成为了地方官员考察政绩的必要手段之一。在战国时期,相关人员将信息汇总上报给中枢之时,会将其写在两块木板之上,称为左券和右券。
左券是给中枢管理财政的工作人员看的,而右券则是直接呈递给诸侯。当财政人员经过核算之后,便会上报给诸侯,并给出最后的审核意见。然后诸侯会根据右券中的内容以及评审报告,来做出最后的判断。
按照上计评审结果的好坏,对地方官员一定奖励和处罚。有些地方官员想要弄虚作假,便很容易被拆穿,因为不排除诸侯一时心血来潮,派出心腹或自己亲身前往地方上实地考察。
秦朝官员整理户籍
所以,这种自下而上的上计制度,是各诸侯国加强中央集权与维护经济重心的必要手段。秦朝建立之后,对上计制度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虽说史书中没有详细记载,但是再配合一些出土的秦简,还是能看出些端倪来。
据《吕氏春秋》记载:“合诸侯,制百县,为来岁受朔日,与诸侯所税于民轻重之法,贡职之数,以远近土地所宜为度。”可以看到,秦朝在统一六国之后,推行郡县制,并要求各级官吏按时上报相应的财政信息。
《睡虎地秦简》中也提到:“上食者籍及它费大仓,与计偕。”这里增添的信息,便是说郡县长官要在岁末的时候,需要将人口、粮食等详细情况,分门别类按照要求上报给中枢。
《睡虎地秦简》
有意思的是,秦朝将十月份规定为一年的开始,“上会九月内”,“到十月碟书数,上内史”。这也不难理解,毕竟十月份左右的时候,农耕生活已经告一段落,各地农民都有了好收成,从而方便郡县长官进行信息搜集与管理,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与时效性。
在秦朝,专门负责上计工作的,叫做柱下史,曾担任过这一官职的张仓,便是秦汉时期颇为著名的会计专家。在他的管理之下,秦朝的上计不断被完善,同时也对后世的户籍管理制度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当时,张仓还担任御史大夫,因为擅长数字运算,又对全国的经济、土地和人口制度颇为了解,所以被秦始皇任命为会计行业的一把手。张仓到任之后,还开创性地在郡县上实行次一级的上计部门,并培养专业人员,加强上计过程中的效率与准确度。
结语
秦朝时期的财政状况,继承了它原本的传统:即人口数目的多少,与土地、经济等因素密切相关。在实行上计时,土地、经济的综合评定,都是在人口的基础上完成的。
上计内容包括收入,土地,粮食仓储等
所以,上计制度虽然不是专门用来普查人口的,但秦朝的人口普查工作,却是因为上计制度得到完善,被制度化与规范化。如此一来,秦朝自然便拥有了人口普查的政治基础。
也正是因为每年一度的上计工作,人口普查作为最基本的要求,才会被专门记录起来,并收录进国家“图书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