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辽东的统治权是怎么被明朝丢掉的?真相是什么

  你真的了解明朝是如何一步步丧失掉辽东统治的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辽东局势的恶化,事实上源于明朝经营辽东的策略失败,明初时期辽东虽然被纳入了大明管辖,但由于辽东汉人数量实在太少,实际上实行的仍然是“以夷制夷”的羁绊制度,而目的便是为了牵制实力仍然强劲的蒙古诸部。而随着永乐之后明朝的战略收缩,辽东开始逐渐脱离掌控,最终致使了女真的崛起,而随着萨尔浒之战和松锦之战两场决定性的战役,辽东问题最终彻底恶化

  辽东虽属大明管辖,但实际却是“以夷制夷”

  在明初时期,为了牵制和包抄北元残余势力,明朝开始注重对辽东的经营,并最终设立奴儿干都司。为了巩固对辽东的控制,改善当地汉人较少的面貌,洪武、永乐年间甚至多次向辽东进行移民,但由于当地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影响,收效甚微。

  由于无法改变当地少数民族比例过大的面貌,辽东虽然被纳入了大明管辖,不过实际上实行的却是“以夷制夷”的方式,辽东官员主要由当地少数民族担任,而且实行的是军管制度,大明在当地并未设置管理民政的官府,这是明朝运营辽东失败,导致中后期辽东局势逐步恶化的一个主要原因。

  女真人一直便居住在辽东地区,主要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或称东海女真),由于建州女真距离明朝最近,受中原地区影响较大的原因,其成为了女真三部当中最强大的一支。其中,建州女真又分为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三部,合称“建州三卫”。

  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便是建州卫左都督,后来猛哥帖木儿被北方的兀狄哈部族所杀,建州部被迫南迁,并入建州卫,定居兴京。随着与明朝政府的交往逐渐密切,建州部开始迅速兴盛了起来。

  隆庆四年(1570年),在努尔哈赤担任明朝建州部首领期间,由于建州右卫王杲父子和辽东总兵李成梁先后作乱,导致“建州三卫”瓦解,部落分散后各自为政。

  努尔哈赤一统女真,萨尔浒之战使辽东失控

  万历十四年(1586年),努尔哈赤被任命为指挥使,以祖、父遗甲十三副,相继兼并征服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开始逐步统一女真各部,同时建立了八旗制度。到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时,努尔哈赤已经开始在内部自称国王,迁都至赫图阿拉,并开始逐步创造独立的文字。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国号“大金”。之后,努尔哈赤认为明朝偏袒女真叶赫部而心生怨恨,逐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以“七大恨”为由,起兵反明。

  明朝方面起初对努尔哈赤的一系列动作并未在意,直到努尔哈赤正式反明,并先后攻掠多地,而当地守军对其无可奈何之后,明朝这才开始将目光转向辽东,开始从各地抽调军队,准备灭掉努尔哈赤,就此拉开了萨尔浒之战的序幕。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神宗命杨镐率领山海关总兵杜松、辽东总兵李如柏、开原总兵马林和辽阳总兵刘铤等四路明军合击后金军,准备直捣后金大本营赫图阿拉。然而,在明军情报泄露、各军统辖不一、朝廷催战不断、杨镐指挥不当等因素的影响下,四路明军被努尔哈赤各个击破,明军大败。

  此战过后,明朝开始丧失在辽东的主动权,开始进入被动的战略防御阶段。而就在萨尔浒之战的同年,努尔哈赤称帝,国号大金。

  后金东征西讨平定后方,松锦之战明朝退守关内

  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努尔哈赤率重兵围围攻沈阳,由于城内降兵叛变,辽东重镇沈阳告破。同年,后金在攻破辽阳后,迁都至此,后又于天启五年(1625年)迁都至沈阳,并改名为盛京。

  天启六年(1626年),努尔哈赤攻打宁远,但并未攻克。同年,努尔哈赤病逝,皇八子皇太极在储君之争中胜出,成为后金皇帝。

  皇太极继位之后,开始针对后金的种种不足,在政治、军事、经济、民族、八旗、外事等多方面推行改革,在完成内部改革之后,开始再度攻打宁锦防线,意图破关而入,先后发动了宁远之战、宁锦之战,不过均以失败告终。

  两次失败之后,皇太极开始重新积聚力量,一方面整顿军备,开始装备包括红衣大炮在内的新式装备,提升军队战斗力和攻坚能力;另一方面则转战各地,在统一整个东北的同时,南下迫使朝鲜臣服,又通过结盟于科尔沁部、喀尔喀部等蒙古东部诸部,进攻蒙古察哈尔林丹汗的方式,开始向漠南地区渗透,从东、北两面开始全线威胁大明边防。

  崇祯八年(1635年),随着林丹汗之子额哲归降皇太极,后金彻底确保了背后和侧翼的安全,并从东北和漠南开始全面威胁大明边防,并逐步蚕食宁锦防线。次年,皇太极在沈阳上尊号“宽温仁圣皇帝”,改国号为大清、改族名为“满洲”,改元崇德。

  崇祯十三年(1640年),皇太极率军围困锦州,周边明军多次前往救援均已失败告终。次年,锦州东莞守将吴巴什降清,清军攻占锦州外城,崇祯急忙命洪承畴领王朴、杨国柱、唐通、白广恩、曹变蛟、马科、王廷臣、吴三桂八总兵,步骑十三万,前往辽东解锦州之围,松锦之战爆发。

  洪承畴率军到达前线后,双方初次交战互有胜负。洪承畴主张稳扎稳打,朝廷却以“兵多饷艰”为由,多次催战,崇祯甚至诏令洪承畴“刻期进兵”,并派马绍愉、张若麒为兵部职方主事、职方郎中督促决战。于是,双方决战于松山、锦州地区,结果明军因冒进而陷入重围,之后又因将领不听帅令擅自突围,最终导致明军惨败。

  此战,宁锦防线告破,明军主帅洪承畴被俘,明朝最后的精锐部队除吴三桂的三万残军退守宁远外,全部损失殆尽,山海关以外基本全部落入到了清廷手中,而明朝再也没有能力组织起对清军的有效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