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宋朝官员朝服上的白色项圈干什么用的?

  在影视剧中,经常可以看到宋朝官员的脖子上挂着一个白色的项圈,下面还有一个方型锁片。很多人不知道这是一个什么饰物,其实这是汉服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服装佩饰--方心曲领。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宋宰相吕夷简

  正宗的华夏汉服,峨冠博带、宽袍大袖,以优雅和飘逸著称。但由于历史上中原地区数度被异族统治,所以汉服也几经失落后又多次复兴,我们在影视剧中所见的方心曲领正是宋代汉服再一次复兴时的产物。

  汉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史,也特别重视礼仪,三千年前的周代已经制定了繁复严密的礼仪体系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称为“周礼”。诗经有云:“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不死何为?”意思是,人如果不懂礼仪就连老鼠都不如,还活着干嘛?所以处处讲究礼仪的汉族在其服饰上也必须体现礼仪,以及支持这种礼仪的哲学思想。

  方心曲领上面是一个原形项圈,下面是一个方型锁片,体现了我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反映了“象法天地”敬重自然的哲学思想。

  天在上,地在下,处于天地之间的是人,所谓“三才者天地人”。佩戴方心曲领就是时时提醒官员们,作为人臣,对上要敬畏上天派来的天子,对下要善待土地上劳作的人民,恪尽人臣本分,不要有非分妄念。

  在历史上,方心曲领是经历了很长时间才逐渐形成的。最早提到曲领的是汉代,汉朝人刘熙在《释名》中是这样描述的:“曲领在内,以中襟领上,横壅颈其状曲也。”可见汉代曲领并不是挂在衣领外面的项圈,而是佩戴在领口以内,遮盖露出的脖颈。由于汉服的领子是交领,不能完全遮住脖颈,冬天时寒风会从此吹入,而且身穿多件交领衣服时,领子会拥起,显得不美观。所以汉时曲领的作用一是御寒,二是遮挡外衣领口内多件内衣的领子。

  汉亡后,中原地区五胡乱华,汉服也经历第一次失落。直到隋朝统一天下,汉服得以复兴,此时首次出现了方心。《隋书•礼仪志》记载:“百官朝服公服,皆执手板……革带,曲领,方心,蔽膝,……谓之从省服。”

  唐朝在服饰上继承了方心,《新唐书•车服志》:“通天冠者。绛纱蔽膝,白罗,方心曲领。”

  从这些记载可见,隋唐时期不仅有曲领,还出现了方心。由于方心是垂挂在领口外的,所以曲领也只能外挂在脖子上,成为一个项圈。

  由于唐亡以后又经历了五代十国时期的战乱,汉服又经历了一次失落。到宋朝建立时,宋人没有见过方心曲领实物,只能根据史书上的文字记载将其复原。根据《礼记集说》记载:“今朝有方心曲领,以白罗为之,方二寸许,缀于圆领之上,以系于颈后结之也。”说明宋代方心曲领质地是白罗的,曲领并非套在脖子上的封闭圆圈,而是用带子系在后颈处的。

  明亡后,汉服再次失落,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又大力推行汉服。他发布敕喻:“不得服两截胡衣,其辫发椎髻、胡服、胡语、胡姓,一切禁止!”朱元璋“上采周汉,下取唐宋”,恢复了汉族礼仪,并对服饰进行了一系列调整,确立了明代服饰基本风貌,而方心曲领仍被继承了下来。

  可是到了嘉靖年间,醉心于炼丹修道的嘉靖皇帝特别重视复古考据。他认为真正的方心曲领已经失传了,从隋朝沿袭下来的都是讹传,应该废止。《大明世宗肃皇帝宝训·定服制》载:上曰:“方心曲领古制不传况始自隋岂可袭用宜革之余如图注通行中外职官遵行毋得违越仍会议各王府官一体更正!”从此,沿袭自隋唐的方心曲领被废除了。

  然而,中国作为东亚文化中心和宗主国,中华服饰已深深影响了周边国家和民族。韩国就引入了方心曲领,直到今天,韩国祭祀礼服上仍使用方心曲领,如果韩国将其申遗,那么我国又要损失一个传统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