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夏原吉是谁?朱棣死前为什么叫他的名字

  在历史长河中,夏原吉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

  一

  1424年秋天,北方已颇有肃杀之气了。明成祖朱棣第五次北伐北征回师,经过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时一病不起。

  当时,朱棣已经64岁高龄了。半生征战,一世劳苦,让这位老人耗尽精力,油尽灯枯,步入人生的最后时光。朱棣躺在病榻上,环顾左右,突然说了5个字:“夏原吉爱我。”

  夏原吉是谁?为何令朱棣临死之际还念念不忘?

  二

  说起来,夏元吉最初并不是朱棣的人。当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夏元吉作为建文帝的大臣户部右侍郎,为建文帝积极筹措粮饷,甚至称得上是朱棣的敌人。

  “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朱棣对于自己的敌人,从来不会手软。当朱棣攻入京城后,有人将夏元吉抓来。朱棣大手一挥,要将他处死。夏元吉说,好啊。不过,我手头有点工作没有完成,能不能等我完成后再杀我?

  朱棣一愣,这种把工作看得比命还重要的人,他还是第一次遇见。这样的人,怎么能杀呢?朱棣虽然冷酷,却并不是傻子。等夏元吉干完工作,朱棣并没有杀他,反而将他升任为户部左侍郎。不久,又提拔为户部尚书。

  三

  明朝自朱元璋杀掉胡惟庸以来,不再设立丞相一职。朝政大权,分散于六部。户部尚书掌管着国家的钱袋子,权力极大。但是对于夏元吉来说,权力越大,则责任越大。

  受“靖难之役”的影响,朱棣即位之初,国家财政比较困难。夏元吉就任户部尚书后,砍了三板斧。一是裁减过多的财政供给,大家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二是严申食盐和钱钞方面的禁令,增加财政收入。三是推广屯田种养,供给边防军队,减轻人民负担。这三板斧砍下去后,国家财政状况大为好转。

  有钱好办事。朱棣出手阔绰,“靖难之役”结束后,他既要打赏有功之臣,还要分封藩王。不久安南(古代越南)闹事,朱棣又派兵修理。同时,要派郑和下西洋,要在北京修建皇宫以便迁都。都是要大把花钱的。好在有了夏元吉的精心打理,这些巨额开支都不是问题,“国用不绌”。

  四

  朱棣脾气不好,一般人不敢招惹他。夏元吉是少有几个敢于在朱棣面前犯言直谏的大臣之一。

  1409年,朱棣到北方视察。夏元吉跟随身边,担任兼理行在所礼部、兵部和都察院事务。朱棣在办公时发现,有两个指挥冒领月薪。朱棣很生气,要将他们统统杀掉。夏元吉劝阻道:“非律也,假实为盗,将何以加?”

  夏元吉言下之意是,冒领月薪之类,按照法律不应当处死,将他们处死不符合法律。否则,假如他们真的是盗贼,又将如何处置呢?

  朱棣细想一下,觉得夏元吉说得有道理,就听从了。

  五

  不过,接下来的这次,夏元吉就因为犯言直谏惹了大祸。

  那是1421年的事情了。我们知道,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后,蒙古人被赶回了北方草原,并没有消失,一直是大明王朝的心腹之患。朱棣即位后,多次进行北征,打击蒙古残余势力。1421年冬天,朱棣再次策划北征。他将大臣们召集来,商议北征事宜。

  在征询夏元吉意见时,夏元吉回答:“比年师出无功,军马储蓄十丧八九,灾眚迭作,内外俱疲。况圣躬少安、尚须调护,乞遣将往征,勿劳车驾。”在夏元吉看来,朱棣连年出征,都无功而返,搞得劳民伤财。加上灾荒不断发生,国家已经内外交困了。何况皇帝又龙体欠安,需要好好调养,非要出征的话就派遣将领前往,没必要御驾亲征。

  夏元吉这番话说得很实在,可朱棣根本就听不进去。朱棣很愤怒,将夏元吉关进大牢。

  1422年,朱棣按照原计划启动北征,由于粮食耗尽,被迫返回。其后,又连年北征。果然,如夏元吉所预料,朱棣在1424年第五次北征回师时,患病去世。

  就在临死之际,朱棣想起了夏元吉的劝谏,悔不当初啊,因此感叹地说:“夏原吉爱我。”

  六

  朱棣死了,夏元吉还没死。他被朱棣的继任者明仁宗朱高炽从牢里放出来,继续在朝廷里任职。

  人们常说,“三朝元老”,表示一个大臣的资格很老。如此来说,夏元吉堪称“五朝元老”。因为他一生经历了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5代皇帝,直到1430年,才以64岁高龄去世。

  明宣宗朱瞻基赠封太师,谥号“忠靖”。同时,宣布免除夏元吉家的赋税徭役,并且世代都不再征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