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吕惠卿跟王安石是什么关系?他又是怎么取代王安石变法的?

  你们知道吕惠卿是如何一步步取得王安石信任,成功取代王安石变法,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

  熙宁七年(1074年),在学生郑侠的弹劾下,王安石申请下岗收到王安石的辞呈后,皇帝没有批准,他还下令挽留,但是,天意难违郑侠弹劾王安石后,京城突然下起了雨。一场久违的甘露,不仅滋润着这块干旱的土地,也让郑侠“罢黜王安石,十日内必下雨”的预言,得以实现。事已至此,宋神宗就是想祖护王安石,也只能秉公处理了。

  几天后,宋神宗昭告天下,以王安石身体有病为由,批准其辞去宰相的申请,让他以使相的身份回江宁府。虽然王安石走了,但宋神宗变法的决心并没有改变。在王安石离京前,宋神宗特意找来王安石,问道:“你走后,谁可以接替你的位置,继续变法?”王安石想了一会儿,道:“韩绛有勇有谋,可接我衣钵。”韩绛,是一个变法的坚定拥护者,号称“传法沙门”,确实是一个不错的人选。但是,在皇帝的眼中,韩绛年老多病,谨慎有余、创新不足,恐怕无法面对错综复杂的变法形势。

  宋神宗继续问道:“变法之事,事关重大。一个韩绛恐怕不够,请爱卿再推荐一人。”王安石想了想,道:“吕惠卿足智多谋,可接我衣钵。”对于这个人选,宋神宗很满意,此人是王安石的门生,他们之间号称“孔颜之交”;吕惠卿也是一个变法的坚定拥护者,号称“护法善神”,加上此前的“传法沙门”韩绛,由这两人共同组织变法,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至此,君臣达成共识,任用韩绛为宰相,吕惠卿为副相,让他们继承王安石的衣钵,施行变法。宋神宗相信,在这对“护法金刚”的保护下,变法一定能够长久推行下去。然而,没过多久,王安石就惊讶地发现,自己竟然看走了眼。这个所谓的“护法善神”吕惠卿,一点也不“善”;他是一个货真价实、绝不掺水的小人!那么,这个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吕惠卿,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吕惠卿,字吉甫,号恩祖,泉州南安水头镇朴里人。

  北宋宰相,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变法中的二号人物。吕惠卿为推动变法做出了许多贡献,也干了很多坏事。史料记载,吕惠卿之所以能够在朝廷崭露头角,他得好好感谢一个人。这个人,正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当时,欧阳修是文坛的领袖、国家的宰相,吕惠卿不过是一个新科进士、末流官员。

  可是,在一番交流后,欧阳修认为吕惠卿有大才,可以委以重任。于是,欧阳修向朝廷推荐了吕惠卿,还保证道:“日后,若吕惠卿不是一个良臣,臣甘愿领罪!事实证明,欧阳修确实没有看走眼,吕惠卿有大才,确实是一个治国的能臣。但是,他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在欧阳修的帮助下,吕惠卿获得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可以慢慢地升级了,但是,对他而言,这样的升级速度太慢了。

  于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吕惠卿毅然决然地登上了“变法的大船”,从此与恩人欧阳修分道扬镳,打死不相往来了这样的结果,不能怪欧阳修不会识人,毕竟,纵观两宋的历史,拥有慧眼识玉本领的人,也就一个超级预言家李沆,若让欧阳修拥有李沆的识人水平,实在是要求过高。阅人无数、见多识广的寇准、刘娥,不也在丁谓、吕夷简身上栽了跟头吗?欧阳修在吕惠卿身上栽跟头,也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内。其实,何止是欧阳修,王安石也被他骗了。王安石只是看见了他拥戴、支持变法的行动,却没有看见其背后的欲望与野心。

  审人不识,用人不当,只能自食恶果。史料记载,王安石主持变法时,吕惠卿毫不犹豫地加入了。他与恩师欧阳修决裂,拜了王安石的码头。后来,吕惠卿以自己的博学多才,获得了王安石的赏识。当时,在众多门徒中,王安石最喜欢吕惠卿,亲切地称其为“吾之颜回”王安石与吕惠卿的这种“孔颜之交”,也一时传为美谈。

  既然被称为“颜回”,吕惠卿也有两把刷子。事实证明,吕惠卿对得起这个称号,在与旧党的斗争中,他不仅展示了自己博学多才的本领,还成功除掉了对方阵营的主帅。这个人,就是旧党的领袖—司马光。宋神宗刚开始变法时,还是比较犹豫的,他一直接见群臣,请教他们的意见。每次见皇帝,司马光就抓住机会,谈古论今,并用《尚书》中的句子引经据典,阐述不能变法的原因:“《尚书》有云,乃反商政,政由旧。”

  意思是说,武王虽然建立了周朝,可还是沿用的商朝的治国方略。故此,周朝延续了800年之久。因此,遵从祖宗家法,不轻易变革,才是正道。“以前朝为例,汉朝建国时,高祖刘邦命萧何建立了一系列礼法,要求后代遵从。曹参为相时,不更改法令,始终以萧何制定的路线前进。结果,虽然刘邦死后,汉朝纷争不断,但国家一直安定,百姓也日趋富足。“以史为鉴,汉武帝擅自更改祖宗家法,天下盗贼四起;汉宣帝沿用祖宗家法,则国家长治久安;汉元帝又擅自更改家法,天下又陷入混乱。可见,擅自更改祖宗家法,必出大乱,我们不能步汉朝的后尘。”

  司马光反对变法的主要论点,不仅影响皇帝变法的决心,也让变法派很痛苦。由于司马光的威望甚高,因此扳倒司马光,就成为变法派的首要任务。而接受这个艰巨任务的人,就是吕惠卿。史料记载,熙宁二年(1069年)十一月,为了扳倒司马光,吕惠卿找司马光“约架”,大家准备在经筵讲师时一较高下,一辩定乾坤。

  辩论那天,司马光“噼哩啪啦”说了一堆,还是那一套,无非就是《尚书》告诉我们不可擅自变更法令,不能轻易变法,等等。司马光说完,吕惠卿上台,他也用《尚书》开讲,阐述司马光的错误,并告诉大家所谓的《尚书》不让变法,完全是无稽之谈,《尚书》也要求君主变法。吕惠卿说:“《尚书》有云:正月始和,布法象魏。

  也就是说,在每年的正月,天子要将法令公布在宫门外。既然每年都要公布一次法令,那也不是说明,每年都要更改一次法令吗?”吕惠卿还说:“《尚书》有云:五载一巡狩,考制度于诸侯。这不就是说,天子的法令,每五年就要更换一次,怎么能说制度不变呢?”吕惠卿的这番话,说得司马光大吃一惊,宋神宗则点头不止。见皇帝听进去了,吕惠卿立刻趁热打铁道:“之前司马大人道,汉代的法令是一成不变的,只要变法,国家就一定动乱。

  臣以为,司马大人的这番话,确实要商榷一番。史料记载,汉惠帝废除了高祖时期的妖书令、挟书令,汉文帝也废除过前朝的收孥令,怎么能说一成不变呢?至于汉武帝时期盗贼四起的问题,不是因为变法,而是因为穷兵黩武、滥用民力。汉宣帝时期国家富庶,也不是因为恢复萧何旧法,而是皇帝选贤任能,用贤臣治理国家。汉元帝时期国家衰败,是因为皇帝重用奸臣,滥杀功勋。可见,汉室的衰败,跟变法无关!”

  吕惠卿最后总结道:“一个国家要不要变法,应该根据当时的国情来定。《尚书》有云,无作聪明乱旧章。这句话不是让后人不要去变法,而是不要自作聪明,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胡乱更改法令。如今,吾皇英明神武,王相公又制定了一系列可行的法令,时机已经成熟,为什么还不赶紧变法?”这番话,说得末神宗拍手叫好,也说得司马光无言以对。经过了这次辩论,宋神宗越来越不重视司马光的意见了。

  司马光一气之下归隐洛阳,在洛阳城外修了一个“独乐园”,去那里修书了。在变法过程中,吕惠卿靠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替王安石扫清了一个变法的巨大障碍,应记首功。从此以后,王安石就把他视为自己的亲信。当时,王安石没有想到的是,摧毁自己变法的人,正是这个亲信吕惠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