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天子”李世民高于“大业天子”杨广的地方在哪里?
“贞观天子”李世民高于“大业天子”杨广的地方在哪里?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历史上,说起“贞观之治”大家都会想起唐太宗李世民。那是后人对一个特定时代的肯定,也是对一位一心想当好皇帝,也确实当好了天子的肯定。在此之前,好像只有汉初的文景之治可以和它相媲美。但即使是这样,两相比较,结论依然是贞观“恭俭不若孝文,而功烈过之矣”。
说起大业天子杨广?用亲身参与创造了贞观之治盛景的名臣魏徵的话说,被他们称作隋炀帝的杨广功业可是“威加八荒,过于秦汉远矣”!比较很容易地看清,大业和贞观两个时代的分水岭究竟何在。不管是对内还是对外,前者靠的主要是一个耀武扬威,威加八荒的“威”字,突出的是天子的皇权皇威;而后者,凭借的主要是一个扎扎实实,不事张扬的“治”字。
尽管与恨不能事事亲力亲为,总在大张旗鼓大干快上的大业天子相比,贞观之子李世民虽然有点自我标榜和欣赏,其实是自我鼓励,能直谏纳言,群策群力是贞观之治的主要特点。贞观之年确实是大治之年。皇帝政绩卓著,百姓安居乐业,用贞观天子李世民自己爱用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比喻,当年该是这样一幅军民相安,其乐融融的景象。
贞观天子是想让当时的社会。呈现出:一片波澜不兴,平滑如镜的水面,岸边垂柳成行,花飞蝶舞,有白羊吃草,黄牛反刍。水面上,叶叶轻舟随风而荡互不相妨,有渔夫撒网,官爷吃酒,还有公子吟诗,仕女簪花。应当承认,这段文字其实是对东晋陶渊明先生《桃花源记》的拙劣模仿,身逢乱世,欲语难言,陶老先生笔下的聊以自慰,但这又何尝不是那个时代所有渴望,也是正常生活的人们共同理想!大业末年的情况,实在是一次对刚刚结束的战乱不止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克隆,贞观年间大势已定,追求康定富安的理想社会,想起陶渊明也是在所难免。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是曹操笔下三国时期百业凋零民不聊生的苍生图。“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率土之众,百不存一。干戈未静,桑农咸废,凋敝之后,饥寒重切。”这是见于《隋书》和《全唐文》的对隋末社会现状的描绘。
唐高祖李渊在位期间,大唐王朝的主要任务还在于统一。在贞观初期,按《贞观政要》的说法,一个大国依然是:“自伊洛之东,几乎海岱,萑莽巨泽,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是李世民所要挑战的社会困境。
在大业天子死后,对于那个刚刚灰飞烟灭的朝代,尤其是对那个将天子意志,尽情挥洒到淋漓尽致、无以复加地步的大业天子,贞观天子私下里的仔细想了想。这当然不是因为他们是什么拐弯抹角的亲戚,而是因为他们都是代天牧民的天子。还因为他们都雄心勃勃,都想成为千古一帝。
布衣出身,泗水亭长起家的流民刘老三,当了皇上后。“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如此意气挥扬,如此气吞山河。看看李世民和杨广,贵胄子弟,其起点都比刘邦要高,但不能同日而语!同时,不管李世民还是杨广,取得皇位的方法手段也不那么理直气壮,所以还都想标榜一下自己的资格与能力的问题。
史料记载确凿无疑,当年秦始皇威风凛凛的巡幸场面。曾经让刘邦、项羽艳羡不已,分别发出“大丈夫当如是乎”和“彼可取而代也”的感慨。那么同样的,一年四季总是奔波在外,那天子仪仗彰显的大隋家。尤其是大业天子治下那种国力强盛四夷宾服贡使来朝的场面,让年轻的李世民为之感叹,也不可能没有想法与感慨。
隋末由于战乱,国力曾经很丰沛的储备都耗光了,群雄割据,狼烟四起,四分五裂。李世民的父皇在位连头带尾只有短短的九年,逼使着他不得不谨慎从事,尤其在贞观初年也是执政之初,尊重现实,遵循客观规律,大胆承认贵为天子的他,一个人的能力也毕竟有限,鼓励臣下直言进谏,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是贞观天子高于大业天子的地方。正是这点点滴滴的小小不同,导致的却是两者判若云泥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