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名将耿恭是什么人?他是如何大破匈奴的
大家好,说起东汉名将耿恭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人类发展的历史是弱肉强食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最早产生灿烂文明的四大古国,都不同程度受到域外势力的冲击,或者惨遭毁灭,或者中途夭折,或者被逐渐同化,只有中华文明虽历经风雨,受尽磨难,却在一次次状如累卵的危机之中,披荆斩棘一路走来,不改华夏民族的血脉灵魂。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绵延不断,长盛不衰,有善于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因素;有能够包容,海纳百川成一家的原因,有勤劳坚强的性格,有勇于探索的精神,但最重要的是华夏民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每当家国危机来临之时,总有人挺身而出,弃身锋刃端,视死忽如归。
历史上,我国游牧文明对农耕文明的侵略,往往因为游牧文明机动性强的先天优势而占尽便宜,以匈奴为代表的游牧民族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汉朝是我国历史上空前强盛的时代,经过几代君主的励精图治,有了雄厚的国力做后盾,汉武帝刘彻就派遣卫青、霍去病等名将横扫西域,给了匈奴沉重的打击。
汉武帝时期,汉朝军队重击匈奴
可是到了东汉,随着政治中心的东移,朝廷对西域的重视程度有所减弱,匈奴作为北方最强大的一股势力,开始蠢蠢欲动,欲图趁虚而入。而东汉王朝虽然内忧外患不断,在西北地区的争夺上已经没有了像以前那么大的意志力。但是仍然没有放弃西域,力图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只是采取了较为保守的防御姿态,在许多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建设了很多个专门用作军事用途的城池,称为屯城。
屯城地处险要,依山傍水,加上又高又厚的城墙,充足的军粮储备,易守难攻,被匈奴视为最难啃的骨头。正因如此那时的一代优秀将领凭借屯城防御敌人的进攻,诞生了许多军事史上的奇迹,比如我们今天要说的耿恭。
耿恭出身开国名将耿况之后,从小勤学兵法,苦练武艺,立志在战场上为国立功,公元74年他等到了机会,参军防守西域。不久,匈奴趁汉朝大军远在关内,西域兵力空虚之际,大举入侵车师国,车师国也是游牧民族势力,他们的立国策略是风吹墙头草——两班倒,哪边势力强就向哪边臣服,此时车师国臣服于汉朝。听说匈奴进攻车师,作为盟友的汉朝自然不会坐视不理,立即召集军队援救车师,耿恭自告奋勇,随军前往。
车师国远在西方,征途漫漫,所见尽是大漠戈壁,荒无人烟,经过一路长途跋涉,汉朝援军终于来到前线附近。耿恭派遣数百人的先头部队冲锋在前,不料匈奴兵多,更让人没想到的是车师国早已投降匈奴,先头部队全军覆没。耿恭面临几倍于自己的敌军,在后无支援的情况下,只能选择暂时退守城池,待机而动,他们进入距离最近的一座屯城疏勒城,坚守不出。
果然如耿恭所料,匈奴二万骑兵随后赶来,把疏勒城围了个水泄不通,日夜攻城,耿恭与部下沉着应战,双方互有伤亡,但是匈奴始终未能得逞。就这样坚守数月,匈奴见久攻不下,就阻断了一切与城中相连的溪流,汉军没有水喝,甚至只能靠挤压马粪取水。耿恭临危不乱,带人到处打井寻找水源,可是打井数十尺依然滴水不见,就在这最后关头,井中突然涌出如柱的泉水,如有神助,军士无不欢欣鼓舞。
虽然找到了水源,粮食还是越来越少,无奈之下汉军士兵脱下铠甲,煮之以食其革,匈奴知道汉军弹尽粮绝,便派了一位使者前来劝降,许以高管厚禄。耿恭不等他说完,立即拔剑砍了使者的脑袋,在城头上燃起炉火,把使者尸体分割烤熟,邀请将士们分而食之。城下的匈奴见此情景,怒不可遏,像蚂蚁一样群起而上攀登城墙,耿恭与部下刚吃了一顿饱饭,士气大振,他们众志成城,同心协力,一阵箭雨就把爬上来的敌人报销了。
匈奴仗着人多势众,继续围困疏勒城,眼看汉军快要坚持不住了,此时耿恭手下只剩几十人,他们都做好了殉国的准备。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汉军的忠心终于让他们迎来了转机,耿恭的部下带领二千精兵,不顾风雪交加,翻越茫茫天山,悄悄赶到了疏勒城下,耿恭收到消息,赶忙打开城门放援兵进城,军士们都忍不住相拥而泣。
决战突围的时刻就要到来了,这一天全体汉军将士厉兵秣马,趁匈奴不注意大开城门冲出,杀得匈奴人仰马翻,无奈匈奴毕竟兵多,反应过来后对汉军穷追不舍,等耿恭与部下抵达汉军营地时,只剩下十三人。这一场以少胜多的战争,汉军坚持时间之长,作战环境之恶劣,堪称军事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正所谓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斗转星移,历史虽已过去,耿恭已然化为黄土,但是他和麾下将士们的爱国英魂将永远流传于华夏民族的血脉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