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刘邦是什么样的?真的是市井无赖吗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历史上真实的刘邦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一提起汉高祖刘邦,大家的印象中都是一个喜欢嬉笑怒骂,看不起儒生的市井无赖形象。即使就是汉朝人司马迁自己在史记里也把刘邦描述成“不事生产”,“狎侮”亲近,“好酒且色”的市井无赖形象。平民时是一副游手好闲的样子,当了皇帝更是傲慢无礼,连大臣都劝谏直言“陛下慢而侮人”。
刘邦的形象就此定格,所以后来的文品影视剧都把刘邦描述成了一个胸无大志的市井无赖,只是机缘巧合,依靠萧何、韩信、张良等人的辅佐,这才成就霸业,最后居然称帝建国。然而,这是对历史的误读,司马迁本人受过汉武帝的宫刑,所以对失败的英雄会报以浪漫的同情和赞扬,因而高度赞美了项羽。那么就自然对刘邦的视野有所偏颇,会不自觉地放大了刘邦身上的缺点因素。
实际上,历史上真实的刘邦并不是市井无赖,相反他读过书,胸怀大志,兼具文武,是战国末年的游侠之士的杰出代表。作为秦末反秦战争的最后胜利者,刘邦第一个入关中灭秦,后来又能击败项羽,消灭异姓王,这都是刘邦才能的展现。即使是带着有色眼镜的司马迁,也不能否让刘邦“仁而爱人”“常有大度”。
在史记·卢绾传里,记载了“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说的就是刘邦小时候与卢绾为同学,一起读书。刘邦后来临终时,也回忆过这段往事,在《手敕太子书》里说,对自己的继承人太子刘盈殷切教诲:
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阼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
意思就是刘邦回忆早年赶上秦始皇焚书坑儒,觉得这是好事,可见刘邦是读过书只不过是不喜欢。而当登基称帝后,才意识到了读书重要性。实际上,刘邦的学习能力是非常强的,张良的太公兵法,别人都不懂,而只有刘邦能和张良讨论。
而在战国时期,一般的农民是不会读书的,只有“士”才会读书学习——“读书”是“士”的特权,也就是是说刘邦的早年是一个“士”。换句话说,刘邦就是一个游侠。比如后来的韩信,其实也是落魄的游侠之士。刘邦的少年的时候,正是秦始皇攻灭六国的时候,那时候支撑六国的正是“战国四公子”,其中最有名的是魏国的信陵君。
刘邦曾经想去投靠信陵君,成为他的一名门客,然而当刘邦到达的时候,信陵君却已经死了。信陵君有一个门客叫张耳,他继续了信陵君的事业,广招门客,刘邦就去投靠了张耳。刘邦在张耳那里住了几个月,结交了很多英雄豪杰。而张耳也不是一般人物,他在反秦起义爆发后,也率领门客们起义,被项羽封为常山王。决定天下大势的巨鹿之战,就是项羽去解救被章邯围攻的张耳。后来,张耳因为与刘邦的关系密切,又投靠刘邦,被封为赵王,还结为儿女亲家。
魏国灭亡后,张耳作为魏国的代表人物,也受到通缉,刘邦就返回了家乡。刘邦在家乡学着信陵君、张耳的套路结交英豪,也因此成为了家乡的风云人物。虽然本质上还是一个平民,但刘邦却已经交游广阔,见多识广了。刘邦因此在家里也拥有了自己的班底势力,有了樊哙、卢绾、夏侯婴、周勃等跟班,又相识了萧何、曹参等高级官吏,王陵这样的豪强。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汉朝的开国功臣。而刘邦的个人领袖魅力应该也是很大的,还没有爆发陈胜吴广起义时,刘邦就能带领近百人逃亡躲藏,苛刻秦法下,这些人还愿意追随刘邦,可见刘邦绝非池中之物。
所以,刘邦绝不是一个市井无赖,而是战国末年最后的游侠代表人物,他读书有文化,交游有阅历,个人魅力出众,拥有强大的号召力,谈笑间,就能让人跟着自己出生入死。至于后世儒生对刘邦的丑化,说他是市井无赖,只能说潜意识里要报刘邦看不起儒生的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