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大军打完胜仗士兵要求加棉衣御寒,司马懿为何连事情都解决不了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司马懿打仗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公元238年,曹魏大军刚打赢辽东战役便进入冬季,天寒地冻,众将士纷纷请求增加棉衣御寒,主帅司马懿却冷冷地说“冬衣是官家物品,我是臣子,没有权力分发。”为了解决挨冻问题,司马懿不惜遣散军中不抗冻的老弱病残,方才整顿军马,班师回朝。
司马懿乃堂堂主帅,指挥数万将士刚刚战胜公孙渊,正应该是志得意满的时候,也应该是体恤将士的时候,可为何连打开府库、分配棉衣这种小事情都不敢做呢?其实,这正是司马懿的高明之处。
此时魏国的皇帝是魏明帝曹叡,他的爷爷曹操就怀疑过司马家族,曹丕对司马懿也有防范,但是曹操和曹丕父子身边有很多能人,支持曹家的势力人多势众,还显不出司马懿的本事来。
等到了魏明帝曹叡当皇帝时,朝廷上可用的人就少了很多。诸葛亮数次北伐,曹叡大为恐惧,只得重用司马懿,司马懿也没有辜负曹叡的期望,“拖”死了诸葛亮,在魏蜀之争中笑到了最后。
随着司马懿的军功越来越大,职务也越来越高,曹叡可不放心了,总是担心司马懿功高盖主,夺了曹家的江山,对其严加防范,司马懿只得更加小心,处处谨慎,换取曹叡的信任。可天下并不太平,不久后,辽东太守公孙渊软禁叔叔公孙恭,控制辽东,并勾结鲜卑,共同对抗曹魏。
曹叡可慌了神,天下尚未统一,北方又起战乱,这可如何是好?遍观朝廷,能够担负起平定叛乱重任的,也只有司马懿了。为了江山大计,曹叡只得再次启用司马懿,让他远赴辽东攻打公孙渊。
司马懿的军事能力果然一流,俗话说“谋定而后动”,司马懿在动身之前和曹叡的一番话,已经决定了战局胜负。司马懿认为,如果公孙渊“弃城预走”、提前谋划是上计,在辽水迎战魏军是中计,坐守襄平是下计,他要做的就是逼着公孙渊守襄平,来回一整年的时间就能战胜公孙渊。
而且,司马懿只带了四万魏军,便敢去攻打路途遥远、士卒众多的公孙渊。一方面,司马懿信心十足,另一方面,公孙渊也是个脓包,战略战术上失误频繁。他先是把精锐调至辽隧一带,摆开阵势要与司马懿决战。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在阵前虚张声势,装作大举进攻的样子,暗地里令主力绕行,直捣公孙渊的老巢襄平。
得知襄平被围,公孙渊大惊失色,主力都调到了辽隧,老巢襄平守备空虚,不能久战,便匆忙带兵回援襄平,却被早就埋伏好的司马懿打得溃不成军,只得带着残兵败将退守襄平。这一招围魏救赵、在运动战中歼灭敌人的战术,在近现代史上也经常被我军使用。
公孙渊退守襄平后,实力已经严重受损,可司马懿却一反常态,并不急于进攻,而是围而不攻,把襄平团团围住。即使天降大雨,环境恶劣,司马懿也不攻城,只因司马懿料定,公孙渊兵多粮少,这襄平肯定守不住。司马懿还让周边居民该干嘛干嘛,营造要打持久战的安静环境。
雨过天晴,司马懿却急令大军建造高台,向襄平城内射箭投石,昼夜不停,一番激战过后,曹魏大军攻克襄平,公孙渊带领数骑仓皇逃窜,被魏军赶上斩于马下。整个过程,真应了《孙子兵法》中的“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一静一动间,尽显司马懿的军事谋略。
战役刚结束,天气转冷,东北的冬天异常寒冷,众将士为了御寒才向司马懿请求棉衣,却遭到了司马懿的拒绝,也就是本文开头的场景。因为司马懿不仅是个军事家,也是个谋略家,他不像李牧这样只会打仗的将领。李牧在战场上百战百胜,却输在了朝廷斗争上,司马懿在这方面就是老手了。
司马懿知道曹叡一直提防自己,对自己一直又利用又打压,故而处处表现忠心。开仓库发棉衣虽然看起来是件小事,他认为也必须得先向曹叡请示汇报后才能行动,这样忠心的臣子,曹叡能不喜欢吗?
不仅如此,司马懿为了赢得曹叡的信任,在攻克襄平的过程中,还展现了自己残忍的一面,他不仅杀害了两千多叛军,还杀了七千余名壮丁。司马懿这样做,是向曹叡表明他痛恨叛军、除恶务尽的态度,果然再次蒙蔽了曹叡,赢得曹叡的信任。
司马懿班师回朝时,曹叡已经病重,他火速诏司马懿先行回京。司马懿接到诏书的时候,还在白屋,为了表达忠心,他竟不顾旅途劳顿,一夜之间急行四百里,赶到曹叡病榻前。一见面,司马懿先是拉着曹叡的手痛哭流涕,询问病情,曹叡也深情地对司马懿说:“为了等你回来,我忍着不死,就为了把幼小的曹芳托付于你和曹爽。今后,你们一定尽心辅佐幼主。”说罢,还让曹芳搂着司马懿的脖子,以示亲近。
说真的,曹叡托孤这一幕,可比刘备白帝城托孤还要感人,前提是没有后来司马氏夺曹氏家族江山的事情。司马懿伪装得着实深沉,曹叡到死也没看清司马懿的真面目。你以为在不到十岁的小皇帝面前,司马懿就不用忍了吗?错,他还得装孙子,因为曹爽还在,曹氏宗亲还在,所以司马懿还是得忍,直到高平陵之变,司马懿除掉最大的对手曹爽,这才算是安下心来,为司马氏子孙清楚障碍,铺平道路,取代曹氏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