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韩信为刘邦提出的两次比较出色的战略决策,分别是在何时?

  韩信,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一代名将,“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小编一起走进了解。

  韩信作为“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兵仙”、“汉初三杰”的他,不仅在指挥作战方面能力出色,在战略谋划方面同样极为突出。在“楚汉争霸”之中,张良、陈平等人固然是重要的谋士,但韩信两次在战略方面提出的谋划,却充分体现出了“破局者”的作用,可以说为刘邦获取战略优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楚怀王熊心曾与众将有约,“先入关中者王”,然而在刘邦先行入关的情况下,项羽最终却将刘邦封到了蜀地和汉中。同时,为了限制刘邦的发展,又将秦地一分为三,分别封秦将章邯、司马欣、董翳为雍王、塞王、翟王。

  如上图所示,当时天下共计十九个诸侯,刘邦困居蜀地,想要向外发展无非北上和东进两条路可走,然而北部却被章邯、司马欣和董翳堵住重返关中的入口,东部是原楚相临江王共敖,东南方则是楚国阵营的衡山王吴芮,而吴芮和共敖东部又与吴芮女婿、项羽麾下大将九江王英布接壤,想要东进难度无疑更大。

  这种情况下,刘邦在拜韩信为大将后,向其问策。韩信先是分析了项羽的不足,认为项羽虽然勇猛无比,但却只是匹夫之勇;虽然待人亲和,但却不能赏罚分明;虽然军队强大,但却残忍好杀。因此,虽然名义上仍是天下的领袖,但实际上已经丧失了民心。通过一番分析,进一步坚定了刘邦对抗项羽的信心。

  而面对目前的困局,韩信认为章邯、董翳、司马欣三人虽为秦将,然而却又率领部下投降项羽,且导致二十万降卒被项羽坑杀于新安,唯独章邯、董翳、司马欣得以脱身,因此秦地百姓对此三人早已恨之入骨,虽然项羽将其封王,但秦地百姓却并不拥戴他们。

  同时,韩信认为刘邦进入关中时,秋毫不犯、废除酷法,与秦地百姓约法三章的做法,一定程度上赢得了秦地百姓的认可。何况,当初楚怀王约定“先入关中者王”,这点关中百姓也都知晓。因此,韩信认为如果刘邦北上进入关中,那么关中百姓必然极为拥戴,可顺理成章吞并三秦之地。

  正是由于韩信的一番分析,使得刘邦在困局之下有了明确目标,之后趁着项羽深陷齐地叛乱,发兵“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重新杀入关中,并迅速占领关中大部,平定三秦之地,取得了夺取天下的初步胜利,并为之后争霸天下,夺取了一个稳定的后方。

  汉二年(前205年)四月,趁项羽主力仍被牵制在齐地的机会,刘邦率领五十六万大军直扑西楚都城彭城,然而却在攻陷彭城之后被项羽回援击败,一路败退荥阳,直到京索之战后这才初步稳住阵脚。

  彭城战败后,原本投靠刘邦的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齐王田荣、赵王赵歇等纷纷转投楚军阵营,魏王魏豹则以母亲生病为由,返回封国之后便封锁了河关,切断汉军退路,叛汉与楚约和,虽然之后派韩信击败魏豹并收复了魏地,但由于正面战场难以抵挡项羽,汉军此时的处境极为不妙。

  面对这一困局,韩信则提出“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即以刘邦在正面牵制项羽的同时,开辟北方战线,攻占赵、代等地,然后再攻打齐地,进而从北部对项羽实现半包围态势。

  面对韩信的提议,刘邦最终采纳,并给韩信增兵三万,

  之后韩信率兵“背水一战”击败赵代主力,迅速平定赵代两地,之后又依照李左车的建议劝降燕王臧荼。此后,又率兵东进攻占齐地,进而使得项羽陷入了腹背受敌之境。项羽在派武涉游说韩信失败后,又派龙且前去收复齐地,结果龙且也在“潍水之战”惨遭战败。

  与此同时,刘邦又以张良劝说衡山王吴芮降汉,再加上九江王英布在此之前也已经降汉。而且,此时的刘邦已经稳住阵脚,项羽已经很难在正面战场击败刘邦,而彭越等人又率军不断袭扰项羽补给线,战略优势其实已经全面倒向了刘邦。

  由于韩信曾在项羽麾下效力一段时间,因而对于项羽阵营的情形十分清楚,他知道项羽麾下根本没有独挡一面的大将,因此当汉军开辟其他战场之时,项羽根本无法迅速有效应对,从而使其战略优势一步步丧失,最终彻底陷入战略被动。

  如上所述,韩信作为一名统兵大将,出谋划策或许不是其长项,但凭借其出色的战略眼光,仅仅的两次重要决策,便起到了打破僵局的重要作用,可以说为刘邦最终赢得楚汉之争起到了关键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