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岐已成规模后,纣王为何不把攻打东夷的大军调回来呢?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西周都打到家门口了,纣王为何还在打东夷?对于商纣王的形象,由于中国古代古典小说《封神榜》的影响,我们对于商纣王的形象是不是这样的:昏庸、残暴、好色。在小说之中为了妲己,商纣王大肆屠杀忠臣,同时又修建了穷奢极侈的鹿台以及让人闻之色变的炮烙、虿盆等酷刑。
在商纣王倒行逆施之时,此时西边的西岐在周文王、周武王两代君王的精心治理之下逐渐开始变大变强,最终“凤鸣岐山”,也象征着周代商的天下时机以到,在周武王的带领下率领八百诸侯兴兵伐商,最后取得了胜利。
然而小说终究是小说,有时候为了引起读者的兴趣会有一点夸大之嫌疑,历史上商纣王是暴君可没错,可是另一方面他并非说很无能,相反他在位期间武功极盛,对东极大扩大了商朝的版图,在武王攻进朝哥城之时,虽然纣王是死了,可是当时商朝在各地都有势力,否则又怎么会有后来的“周工辅政”呢?
当年决定商朝命运的牧野之战,商纣王的大军都在攻打东夷,而周武王则是看准了这个时机才最终一战定胜负,商纣王临时凑齐来的大军大部分都是奴隶,虽然人数众多可是根本不成气候。
然而历史有时候并不会这么记载,或许会记载周灭商是天命所定,那么当年西岐已成规模,为何商纣王不把攻打东夷的大军调回来呢?
三代周王励精图治夺得天下
周朝能代商朝有各种成分在里面,有商纣王的残暴以至于让人群起激愤,有周武王的运气在里面,毕竟当时他成偷家了,也有两代君王的励精图治。
其实周王朝一开始就如同后来的秦国一样,由于地处西捶而被人看不起,此时中华文明大部分都在黄河流域一带,而当时商朝的都城就在这,而彼时的西岐在诸侯之中并不起眼,就如同后来的秦国一般。
不过正如同秦朝的崛起靠着历代君王的励精图治一般,周朝的崛起也是如此,在周文王和周武王之前,周王季历已经开始逐步强大起来了。
一方面为了不过分的引人注目,他积极和商朝通婚增进彼此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兼并周边的戎狄、西戎等部落来增强周的版图。
不过无论季再怎么样低调都没用,当你实力发展壮大了,自然会有人关注你,因此后来季历也因而被商朝软禁之后杀害。
之后的继位的周文王姬昌继位后并没有忘记这段仇恨,一方面表现得对商朝十分谨小慎微,处处小心忍让,另一方面又积极扩大疆土扩充军备以备商朝来袭。
奈何当时商朝势力还是很强大,姬昌的国度扩张引起了纣王的警觉将他囚禁了将近七年,其实要说纣王不想杀姬昌完全是假的,奈何当时姬昌在诸侯国之中颇有声望,一旦杀之必定会引起联合反扑,所以在囚禁七年之后便放了回去。
而姬昌回到西岐之后继续扩大周朝的疆土,最终才有了武王伐纣,可以说如同后来秦朝的“六世之余烈”那般,周朝的胜利也是来之不易的,前后也历经将近百年。
周朝已然势大,纣王为何不多加防范?
从上述可以看出,从周武王的爷爷开始,他们就已经开始为周灭商做准备了,而且纣王的爷爷文丁当年就杀了季历意图阻止周的扩张,可是纣王明明知道周的野心为何不将攻打东夷的大军调回来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并不是这么尽如人意,相反不是纣王不想调,而是他根本调不了,当时的纣王面对的不单单是西面强大的周王朝,其东边也有不小的反叛势力,那就是强大的东夷,而当初出土的甲骨文就为我们解答了疑惑:
“武乙衰敝,东夷浸盛,遂分迁淮、岱,渐居中土。”
在商纣王的父亲武丁时期,那个时候商朝已然是日落西山了,西边的西岐看到商朝江河日下起了心思,这不代表东边的势力没有心思,最典型的就是东夷,在当时趁着纣王无暇他顾之际开始向淮河流域渗透了,并逐步开始蚕食商朝的领土。
而到了纣王登基之时,形势则是更加恶化了:“商纣为黎之蔸,东夷叛之”。
纣王每每要对外有大的军事行动,东边的东夷总是不太平,因此他只能面临着相面作战的窘境,比如当时纣王想要在黎国阅兵,其目的就是震慑西周,可是这个时候东边东夷立马叛乱。
而纣王没办法,必须要立马出兵镇压叛乱,否则一旦势大更加不好收拾。
所以当时西岐就趁着纣王东征东夷之际就趁机偷了纣王的老家,最终的结局就如同我们所看到的了,故而这才是历史的真相,并非纣王不重视西岐,实在是当时两线作战压力巨大,不是顾此就是失彼。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