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战国最具争议的雄主,赵武灵王到底为人如何?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赵武灵王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战国时代,因其乱局,是以雄才伟略之君主亦屡出。如秦之惠文王、楚之昭王、魏之文侯、燕之昭王,而其中于中国历史最具强大意义者,莫过于赵武灵王赵雍。

  赵雍(约公元前340年—前295年),即赵武灵王,嬴姓,赵国人,赵氏,名雍,赵肃侯之子,战国中后期赵国君主,政治家、改革家。生于赵国首都邯郸。

  赵武灵王之雄才伟略,在其父赵肃侯去世时已然崭露头角。当时魏、楚、秦、燕、齐各派锐师万人来参加“会葬”(其实为讨伐)。因赵肃侯生前英雄一世,与魏、楚、秦、燕、齐等国连年恶战而不处下风,赵国俨然成为北方新霸。尤其是魏惠王,曾遭赵肃侯连续发动合纵攻势,使魏国霸业受到严重削弱。赵肃侯死后,魏惠王即首先发难,联合楚、秦、燕、齐四国以会葬为名,各派精兵,意图趁赵国新君年幼之际,伺机图赵。

  十五岁之新君赵雍在托孤重臣肥义帮助下决定采取针锋相对、鱼死网破之强硬应对措施,摆开决战架势来迎接这些居心叵测的“吊唁大军”。赵武灵王下令赵国全境戒严。代郡、太原郡、上党郡和邯郸的赵军进入一级戒备,准备随时战斗。联合韩国和宋国这两个位于秦、魏、楚、齐之间的国家,使赵、韩、宋三国形成品字形结构,将秦、魏、楚、齐四个国家置于两面受敌或者三面受敌的被动局面。又重赂越王无疆,使之攻楚,先把与赵国无大仇之楚国注意力转移到越国身上。另外又重赂楼烦王出兵燕和中山。中山在楼烦的攻击下,也无暇顾及对赵国的趁火打劫。

  在战略部署完成之后,赵武灵王命令前来吊葬的五国军队不得进入赵国边境,只许五国使者携带各国国君吊唁之物入境,由赵国负责接待的大臣将他们直接送往邯郸。魏、秦、齐见赵国重兵待客,戒备森严,而且赵、韩、宋联盟已成,不得不打消了占赵国便宜之念。少年赵武灵王初涉君位便经受住一次严峻考验。

  国内大局稳定后,赵武灵王即励精图治,在其周旋之下,助燕昭王即位,稳定了燕赵大局,并在秦武王在周举鼎绝膑而死的情况下,逼迫秦武王庶母宣太后立公子稷为王,是为秦昭襄王,并强迫秦国以楼缓为相,从而奠定秦赵友好关系。

  赵武灵王于中国历史之最重大意义,在于其对国内成功进行“胡服骑射”军事改革。胡服骑射,志在灭秦。单说赵武灵王在成功改革军事背景下,向北拓展国土,击灭中山国,夺取林胡和楼烦大片土地,设立雁门郡(今山西北部神池、五寨、宁武以北至内蒙古间地区)和云中郡(今内蒙古大青山以南、黄河以南,长城以北之间),迫使林胡和楼烦等游牧民族大幅向北迁移。赵武灵王并派人修建两道长城,以阻止林胡和楼烦南下。第一道在今内蒙古乌加河、狼山一带;第二道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包头、呼和浩特至河北张北一线。

  在赵武灵王经营之下,赵国很快成为战国七雄中的强国之一。赵武灵王曾于信都的信宫(在今河北邢台)大会天下诸侯。《太平寰宇记》云:“赵成侯造檀台,有信宫,为赵别都,以朝诸侯,故曰信都”。《史记》曰:“梁襄王与太子嗣、韩宣王与太子仓来朝信宫”。又说“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

  然而,就在赵武灵王事业如日中天时,赵武灵王却错误地将王位传给其爱妾之子赵惠文王赵何,而自己则称为“主父”。其初衷是,自己经常亲自带兵打仗,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遭到不测,以此确保在自己有生之年把政权平稳过渡给接班人,而且还要“扶上马,送一程”。然而,由于赵武灵王在选择继承人时却犯了感情用事之大忌,其在政权交接时,于前爱妾之子公子章和后爱妾之子公子何中间踌躇不定,左右为难,最终酿成“沙丘之乱”,以致公子章被公子何杀于主父宫,而自己亦被饿死于沙丘,一代伟王,终死于自己儿子之手!

  赵武灵王本为一位有为之君主。若非在继承人选择上感情其事(因其二子皆很优秀,且二子之母均为武灵王最爱的妾妃之一,武灵王是以在选择继承人上大乱其心,犹豫不决,以致沙丘之乱),其所建立的高度中央集权体制和先进的军事制度,很可能会加速赵国统一中原之进程,则中华历史之走向,很可能向着另一个方向发展。

  可惜的是,在中央集权体制之下,父死子继的传统和立贤立长的矛盾,始终是历代王朝兴衰更替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以赵武灵王的智慧和勇气,在战国相对开放的文化环境之下,没有以法制的形式和民主的方法,把王国嗣君选择进一步制度化、法制化和民主化,不但成为中国历史的千年之憾,亦成为赵武灵王本人悲惨命运的最终肇因,读来令人不胜唏嘘。

  然而,即便如此,武灵王之政权设计和其军事改革,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王权。所以尽管赵武灵王自己最后死于非命,但在这场政变中由于赵王何牢牢掌握着经赵武灵王改造加强的王权,才没有演变成全国性的大叛乱,赵国反而一跃成为当时之超级强国,与秦国共同成为战国后期争霸战的主角,在这层意义上说,赵武灵王仍不啻是战国时期的一代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