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北宋名将章楶,实力强为何在历史上不出名?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章楶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章楶(1027年—1102年),字质夫,浦城(今属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人,北宋名将、诗人。家世极显贵,祖上能追溯到姜子牙,入了宋朝更世代高官。身为贵公子,章楶天生俊秀,文韬武略全学得强,走哪都是标准抢眼的高帅富。只要看脸拼爹,一辈子都能轻松舒服,可他却选了最辛苦的路:拼才能!

  这一拼,就拼到三十八岁,才获得到进京考进士的机会,眼看开考又晴天霹雳:父亲章访在魏州蒙冤坐牢,急的章楶扔下课本就狂奔。快速到魏州给老父洗冤,快速带着捞出的老父赶回考场。接着快速答题,霸气拿下状元。标准的科班出身,写得一手好词,一首咏柳絮的《水龙吟》红透大江南北,其遣词之精美,用典之奇巧,意境之优雅深远,令一代文豪苏东坡也顿时砰然心动,立刻才情泉涌,挥笔以同曲牌咏杨花应和。这俩大诗人同曲相对的景象,缔造了中国传统文化史上一幕不朽的经典。

  入仕没几年,就遇上王安石变法,大宋获得重生,但大宋官场转眼变成了斗兽场,官员们分成新党旧党狠掐撕咬。连章楶的堂弟,自从跟随王安石变法,竟也锤炼成了心狠手辣的强人。没错,就是后来入了《宋史·奸臣传》的章惇。

  后来厉行变法的宋神宗驾崩,宋神宗之母高太后辅佐小皇帝宋哲宗掌权,从此大搞反攻倒算,强力废除新法。当年曾因反对变法而倒霉的守旧官员们,大摇大摆的组还乡团杀回。昔日曾纵横捭阖的改革派干将们,却是或贬或流放,处境一个比一个悲惨。

  其中格外悲催的,正是章楶的堂弟,曾是王安石变法急先锋的章惇。自从高太后掌权后,先被守旧派纠集枪手叫骂,接着又被百般挑错贬官,一直给贬回到岭南去。

  但作为章惇的堂兄,同为改革派干将,章楶的处境却好得多。入仕之后的官运,一直顺风顺水,从做陈留知县起,就光辉业绩不断。而后一路高升,相继在财政和司法各类岗位上大展宏图,最后升迁入京,官至吏部右司员外郎。哪怕党争惨烈,仕途也毫无压力。

  元祐六年(1091年)章楶以直龙图阁出任环应路经略使,兼知庆州。朝廷急于罢兵,当即戒边吏勿动,并将葭芦、米脂、浮图、安疆四寨割让给西夏。章楶提出:西夏嗜利畏威,如不给予惩罚,边境不得休兵。应当逐渐占据西夏疆土,用古代对诸侯削地的办法,以削弱对方来强固自己的边防,然后派各路兵守其要害之处。如此,发动几次攻势,西夏必定趋于灭亡,于是他率军进攻西夏,章楶数遣轻兵出讨,屡有斩获,部族不敢宁居。

  元祐七年(1092年)夏军数十万人进攻木波镇,章楶率数万宋军迎击,一方面命宋军在木波镇坚守,一面在洪德城埋伏一万精兵,授之策曰:敌进一舍,我退一舍。彼必谓我怯,不复备我边垒,乃衔枚由间道绕出其后,或伏山谷,伺间以击其归,又在水中置毒,另外安排宋军驻扎肃远寨,约定举火为识,阻拦夏军归路。

  夏军攻不下木波镇,开始撤军,以铁骑断后。章楶命宋军追踪夏军,梁太后经过洪德城时,伏兵冲击,击败了夏军,夏军数万铁骑迎击,宋军死战,夏军大败,人马饮水,死伤不可胜计。相互践踏,坠崖而死的夏兵不计其数,死者崖涧皆满,梁太后几乎逃脱不掉,章楶声名大震,被任命为权户部侍郎。由这段传记可知章楶不但颇具战略家眼光,而且长于作战指挥和战术运用。尤其其发明的“堡垒战术”配以“浅攻战略”,可谓针对西夏骑兵的“制胜法宝”。

  作为北宋末年战功最显赫的名将,章楶依靠的是堡垒战术和浅攻战术。其中的堡垒战术,红军于第五次反围剿作战时曾经遇到过,近人以为那是德国指挥官的发明,殊不知在一千余年前,被称为最缺少名将的北宋一朝,早就已经被娴熟应用。而且,章楶还创造了以堡垒战术为依托,以浅攻战术和纵深突袭交替使用的灵活战法,可谓中国对世界军事史的一大贡献。

  然而,章楶作为北宋名将,却鲜为后世所知。因为宋后之史家,常有“北宋无将”、“南宋无相”之说。其主要历史注解为,大宋开国之后,因宋太祖、宋太宗二帝削夺大将兵权,且统一战争中,二帝常御驾亲征,众将听命而已,是以总体来说北宋传世名将不多,而且主要集中在建国之初。尤其到了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百余年间没爆发大的战争,表面上看似乎没有名将。

  另外,北宋一朝,由于明君较多,所以自赵普开始,便名相贤相辈出,其中如范仲淹、刘挚、王安石、寇准、韩琦、司马光、李沆、陈恕、富弼、吕端、文彦博、吕蒙正、曾公亮、毕士安、曹利用、李昉、王曾、韩瑜等,可谓代代有名相,个个传千古。而到了南宋,在靖康之耻激励下,宗泽、岳飞、吴玠兄弟、孟珙(后有专论此人)、韩世忠、刘琦、刘光世等,可谓名将辈出。由于南宋属于偏安朝廷,国家几乎没有相对长期安定的时期,是以难以产生治世之能臣。另而言之,由于北宋作战对象为辽和西夏,不但两面受敌,而且缺乏骑兵和有利的地形发挥军力,所以其将领表现的机会少。相比北宋而言,南宋的主要作战地域是江淮地区,这里水网密布、山川交错、地形复杂,不利于骑兵作战而利于水军发挥作用,是以许多将领能够凭借有利的山岳地形,取得了不错的战绩,因此南宋的将领表现相对出色一点。

  然而,详细审读西夏与宋之百年战争,却发现“北宋无将”之说可堪考证。因为,且不说北宋开国之初大批由五代以来培养的名将如潘美(奇灭南汉),曹彬(计灭南唐和后蜀),杨业父子(燕云争夺战以及后来杨延昭守三关),曹玮(曹彬次子,主要战绩为屡败李继迁、李德明父子),狄青(讨伐西夏及南蛮),种师道(世代守西北,前期主要跟西夏作战,后来宋金开战种师道沿途征兵收复洛阳),宗泽(初守磁州大败金军,后调任襄阳多次打退金人进攻,并在中原召集义师以图恢复),李继隆(宋初配享太庙的四大名将之一,曾经在满城战役和唐河之战中两次打败了辽国第一名将耶律休哥)等人之外,尚有以章楶为首的一大批西北边将。他们中间,有五路伐夏时的李宪,有机智善战的王韶,有被誉为“御敌长城”的“折经略”折可适(其先祖是“杨家将”里佘太君的父亲折德扆),还有平夏城守将郭成,被誉为熙帅的刘仲武,以及与狄青齐名的郭逵。

  上述名将,因为长期在夏边作战,而他们立功之时,正值北宋由盛转衰的末年时期,当他们终于将要完成平夏之功时,北宋却突然亡于金朝的铁骑。而后,南宋南渡,又被金人长期追挠,是以一直没有史家对他们进行梳理记载,而灭亡了北宋的金朝和北宋的劲敌西夏又相继被蒙古人所灭,战乱频仍之间,更无人记起这些边关的名将战史,等到近三百年后的元末时期,由元人治《宋史》之时,名将事迹渐灭,战功意义已无(他们开拓疆土的军功与元朝的军功相比,难以相提并论,且对于元朝来说,西夏与宋、蒙,已经合为一体),是以他们便渐渐被湮没和忽略,而因此北宋一朝被冠以“无将”之说,成为后世定论。

  而小编以为,北宋所以缺少振聩古今的名将,其根本原因在于其所秉持的重文抑武和消极防御战略之故。北宋一朝,虽然自太宗开始,

  一直都怀有收复燕云十六州和平定西夏的雄心壮志,但是,在“防内”重于“安外”的国家政治体制之下,将领常常被特殊的军事体制所束缚而难以发挥作用。终宋一朝,民虽富庶而国无尊严,文化虽然繁荣而国力依然孱弱,实既为后世之历代王朝带来了正反两个方面的深刻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