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刘义隆为何要杀檀道济?其实他在自毁长城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刘义隆“自毁长城”冤杀檀道济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檀道济是南北朝时的顶级名将,尤其是在刘宋,除了“气吞万里如虎”的开国皇帝刘裕,论起打仗来还真没人敢跟老檀叫板。因此在檀道济被冤杀之后,以武立国的刘宋再也没了能镇住场面、稳定军心的名将,只能以庸才统兵。而志大才疏的刘义隆却仍不自知,连续发动北伐妄图收复河南失地,结果均遭惨败。尤其是在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的第二次北伐中先胜后败,非但收复中原、封禅泰山的战略目的成了笑柄,还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一路踢着屁股踹回了江南。辛弃疾嘲笑他“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说的就是这段故事。

  面对只有一江之隔、终于实现了饮马长江这一夙愿的北魏大军,躲在建康城中心惊肉跳的刘义隆,终于承认自己杀掉檀道济是犯了一个大错误:

  “上登石头城,有忧色,谓江湛曰:‘北伐之计,同议者少。今日士民劳怒,不得无惭。贻大夫之忧,予之过也。’又曰:‘檀道济若在,岂使胡马至此?’”(《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五·宋纪第七》)

  一个檀道济就能挡住如狼似虎的北魏大军?还别说,这事真有可能。

  檀道济出身将门,伯父檀凭之是东晋将领,两个兄长檀韶、檀祗都曾追随刘裕麾下,屡建功勋。当时的东南半壁江山还是东晋的天下,檀道济追随伯父和兄长的脚步投身军旅,并为刘裕效力自然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天才就像是放在布囊中的锥子,只要有机会总会“脱颖而出”。檀道济就是一个天才,只要步入战场,他的才华便会光芒四射,无论如何都遮掩不住。恰好东晋末年内忧外患不绝,这就给了他充足的用武之地。

  从元兴三年(公元404年)投军始到义熙十一年(公元415年),檀道济先后参加了平定桓玄、卢循、郭寄生、司马休之等人的叛乱之战,横扫东南,居功至伟;在刘裕灭谯蜀之役中,檀道济独自带兵击败了后秦前将军苟林所统率的援兵。因为在内战、外战皆能独当一面,他先后被授官安远护军、武陵内史,又任太尉参军,拜为中书侍郎、转官宁朔将军、参太尉军事,封爵为作唐县男,食邑四百户。而此时已经在东晋权倾朝野的刘裕,更是放心的把给自己的接班人“传帮带”的责任托付给檀道济——在他的长子刘义符出镇京口(今江苏镇江)时,便由檀道济出任前者的司马(相当于现代军队的参谋长)。

  义熙十二年,刘裕发动北伐,试图为自己篡位称帝作最后的奠基。在这一战中,檀道济是当仁不让的先锋,一路上后秦军队畏惧他的威名,纷纷献城投降,敢于顽抗的均被他一鼓而下,连续攻陷洛阳、潼关等大城要隘。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的身上没有自五胡之乱以来、地无分南北将领皆嗜杀戮的恶习。比如在攻陷洛阳以后,他就拒绝了杀戮俘虏以筑京观来耀威慑敌的建议,而是将他们全部释放,这就使得檀道济无论在汉人还是胡族中都非常得人心。

  潼关洞开之后,长安已经无险可守,后秦覆灭的结局已经不可避免。可恰在此时,刘裕的谋主刘穆之在建康病逝,面对后院起火的风险,刘裕火速东归稳定大局,留次子刘义真守长安,长子刘义符则被他派往江陵坐镇。按照老规矩,檀道济继续替刘裕带孩子,去给刘义符当参谋长,不过这也让他躲过一劫——刘义真这个刚满12岁的黄口孺子根本镇不住刘裕麾下的那帮骄兵悍将,结果长安发生内讧,沈田子、王镇恶、王脩等大将死于自相残杀,赫连勃勃趁机占便宜,将晋军撵出了关中,北伐的成果丧失大半。

  幸好有檀道济坐镇荆襄稳如泰山,否则刘裕的篡位大计都可能就此夭折。

  刘宋代晋后,檀道济因功转官护军、加散骑常侍、兼领石头戍事,特许直入殿省。又晋爵永修县公、食邑二千户,徙官为丹阳尹。后又出任为监诸郡军事、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

  宋文帝刘义隆即位后,檀道济又替他平定了谢晦之乱。在第一次元嘉北伐时,到彦之先胜后败,局势岌岌可危,檀道济临危受命奉命救援。他在20多天里与北魏军接战30多次,大败魏将安平公乙旃眷、阵斩寿昌公悉颊库结,几乎力挽狂澜。

  不过因为兵力相差悬殊,重镇滑台失守,加上檀道济部缺粮,最终只能撤退。话说在古代战争中,最难的不是进攻也不是防守,而是撤退。尤其是在北军多骑兵、南军多步卒的情况下,撤退沦为溃退、最终变成了一面倒的屠杀简直太正常了。不过檀道济使出一招“唱筹量沙”巧妙的解决了这个难题:

  “道济时与魏军三十余战多捷,军至历城,以资运竭乃还。时人降魏者具说粮食已罄,于是士卒忧惧,莫有固志。道济夜唱筹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及旦,魏军谓资粮有余,故不复追。以降者妄,斩以徇。时道济兵寡弱,军中大惧。道济乃命军士悉甲,身自服乘舆,徐出外围。魏军惧有伏,不敢逼,乃归。道济虽不克定河南,全军而反,雄名大振。”(《南史·卷十五·列传第五》)

  至此,檀道济无论在官爵、功勋、威望等各方面都已经登峰造极。按照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传统,他似乎只有追随老主公刘裕的脚步、篡位称帝这一条路可走了。

  景平二年(公元424年)五月,刘义符被徐傅等人废黜,旋即死掉。按照伦常次序本应即位的刘义真,因与徐羡之不和也遭杀害,于是刘裕的第三子刘义隆被拥立为帝,是为宋文帝。

  可以说,要是没有四位顾命大臣的“神助攻”,刘义隆压根当不上皇帝。不过这位宋文帝对此毫无感激之情不说,还对他们充满了防范和杀机。

  毕竟他们能杀掉一个皇帝,谁敢保证就不能再宰掉第二个?

  于是原本为荆州刺史的刘义隆,即便是在乘舟东去建康即位的途中,也布下重兵对徐羡之等人严加防范。即位后,他先是加官进爵以安那帮自以为有拥立大功的权臣之心,同时不断将原荆州旧部安插到京中的重要位置,从而掌握了禁军军权。

  元嘉三年,一切准备就绪的刘义隆宣布徐羡之、傅亮及谢晦擅杀少帝刘义符及刘义真的罪行,要将其治罪。结果徐羡之自杀,傅亮被处死,谢晦则起兵反叛,不过旋即被檀道济平定,谢晦也被砍头。

  而刘义隆之所以能顺利剪除掉徐、傅、谢等权臣,最重要的一记妙手就是选择信任檀道济:

  “上将诛徐羡之等,召道济欲使西讨。王华曰:‘不可。’上曰:‘道济从人者也,曩非创谋,抚而使之,必将无虑。’”(《南史·卷十五·列传第五》)

  而檀道济果然没让刘义隆失望,叛军一见到这位战功卓著的无敌名将便望风而逃,谢晦的反叛没有掀起什么风浪就烟消云散了。

  不过徐羡之等几个比较显眼的权臣一死,刘义隆就越看檀道济越不顺眼。毕竟他放眼朝堂之上,无论文官武将除了废物就是庸才,唯独檀道济要能力有能力、要功勋有功勋、要威望有威望,麾下部将身经百战且忠心耿耿,8个儿子又个个都是人中龙凤……所以刘义隆理所当然的认为,如果朝中再出叛逆、再有人觊觎他屁股底下的皇位,那么这货肯定是姓檀的没跑。

  尤其是在元嘉十三年(公元436年),刘义隆在大病了两场之后更是“大彻大悟”,认定了檀道济非反不可。于是他下诏公布后者的“罪行”,其中大都是猜测臆断或是胡乱安插的罪名,然后认定檀道济已反,下令将其处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