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历史上真实的赤壁之战是什么样的?与演义有何差别?

  赤壁之战是三方瓜分荆州的一系列战斗之一,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场战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的风云变幻。它不只是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可以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其宝贵的价值可见一斑。

  它的内容老少咸宜,人物有血有肉,情节跌宕起伏,所以不止是文学著作,关于《三国演义》的衍生作品更是数不胜数,蜚声海内外,尤其在中国,可以说上到八十老妇,下至三岁稚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其中有个著名的战役“赤壁之战”,可为何有人说这场战役是假的呢?

  赤壁之战发生在建安十三年(208),孙刘联军在长江上的赤壁,大破曹军。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也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其他两场分别是官渡之战、夷陵之战。同时,也是历史上一场经典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这也是一场具有标志性的战役,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离开了黄河流域进行大规模江河作战,反映了中国的军事政治中心不再是仅仅靠着黄河流域,而是渐渐在向长江流域南移。这场战争也是奠基之战,曹魏失败退回了北方,吴、蜀各得荆州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形成的基础。

  《三国演义》中花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赤壁之战,尤其是突出表现了诸葛亮的智计过人,情节十分生动,读来让人觉得荡气回肠。但是同样要明白,《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也就是说是有一定的虚构或者夸张的部分,当作文艺作品来看并无不妥,但是万万不能当作真正的历史来看。那么,在赤壁之战中,什么是罗贯中虚构夸张的呢?我们来看看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三个情节。

  第一个情节,就是发生在大战前夕的蒋干盗书。《三国演义》中写道蒋干是曹操手下的一员谋士,从小和周瑜的关系非常好。大战前夕曹操对周瑜有所忌惮,蒋干想要建功,于是便向曹操毛遂自荐做说客劝降周瑜。结果周瑜早早就知道他的来意,设下计谋,让他给曹操带回了假消息,使曹操怒斩蔡瑁、张允两位水军大将。这就是反间计,蒋干最终也被曹操杀死。蒋干在这个情节中是丑角,自以为聪明实际上愚不可及。曹操也是反面角色,刚愎自用,冲动易怒。

  但是历史上完全不是这样的。历史上,当时的蒋干是曹操的幕宾,因为和周瑜有所交集,所以曹操派他去劝降周瑜,但是最终没有成功。仅此而已,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盗书之事,根本就是莫须有。而且据《江表传》记载,蒋干素有仪容,以才辩见称,在江、淮之间独一无二。这样一个正人君子是绝对不会干出盗书这样阴私龌龊的事情的,更不会中计而不自知。盗书的虚构对蒋干是莫大的丑化,使他成为了千古笑柄。

  第二个情节就是大家熟知的草船借箭。《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是诸葛亮,充分表现了他的气定神闲,足智多谋。相反的,周瑜在其中就是一个小肚鸡肠,嫉贤妒能的形象了。

  但是实际上的草船借箭和诸葛亮根本没有关系。不要说草船借箭了,整个赤壁之战诸葛亮并不在指挥中心,他只是游说了孙权,促成孙刘联盟,而且其中还有鲁肃的帮助,真正赤壁之战打响之后,诸葛亮并没有参与。

  那么草船借箭是完全虚构吗?不是,确确有其事,不过主角是孙权,而且有两种说法。

  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吴历》的记载,赤壁之战之前,孙权多次向曹军挑衅,但是曹军就是坚守不出。于是孙权就亲自乘了一艘轻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曹操知道,这时孙权要来看曹军的状况,于是下令加强戒备,箭弩不得轻易发射。孙权就这样架着小舟在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才离开,走的时候还向曹军击鼓奏乐以示威。曹操目睹了整个过程,对孙权的胆气和智谋十分欣赏,甚至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

  但是《魏略》却不是这个说法。它的记载是,孙权坐大船,曹操发现后下令放箭,万箭齐发,全都射在了孙权大船的一侧,受力不均,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便下令掉头,另一面也射上箭,使“箭均船平”,然后带着一船的箭安然回去。

  不管是哪种记载,草船借箭都和诸葛亮没有关系,它是孙权有勇有谋的体现。

  第三个情节,也是我们非常熟知的,借东风。借东风将诸葛亮拔到了一个非人的高度,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智多近妖”。但是历史上真的有这么神奇的事吗?并没有。

  所谓东风,是赤壁之战的总指挥者周瑜,以及东吴大将黄盖对气候的准确判断。当时的中国人已经能较为熟练地运用观测风向的“风帆”,再加上本就是东吴人的他们对这里的气候认识较深,所以能运用东风。

  而且周瑜打黄盖也并没有这样一件事,黄盖是自己请命去诈降的。周瑜也并不是小肚鸡肠,反而是胸襟开阔,有勇有谋,光风霁月的真英雄,和《三国演义》出入巨大。

  《三国演义》毫无疑问是伟大的,但是也是带有明显的倾向性的,应该明辨。“三分实七分虚”,我们同样可以从中学得许多道理,只是不可与史实混淆,否则可真是一塌糊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