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女为悦己者容”,古代女子是如何化妆的呢?

  “女为悦己者容”,自古以来皆是如此,古代的姑娘深谙此道,不过唐朝女子化妆可没有那么容易,除了抹胭脂外,唐朝女子化妆的步骤还多着呢,比之现今流行的彩妆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时唐朝女子要化出一个美美的彩妆,大致需要七个步骤,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化面靥、贴花钿、描斜红、点口脂。

  敷铅粉,相当于现在的打粉底。制作材料有用米粉、石膏粉、滑石粉,甚至是最耸人听闻的铅粉。唐代女子喜欢用很厚的铅粉从额头一直敷到脖颈,使肤白如雪,以此为美,古称铅华,“洗尽铅华”就这么来的。

  不过铅粉很干,没有什么黏度,一阵风吹来就会掉一地粉。于是,人们将粉末加进杏膏里,改良成粉膏涂在脸上,不仅可以美白,据说还有遮瑕作用呢。

  除了美白,唐代还盛行“抹红”,即是用手晕开胭脂,涂在两颊,浓的叫“酒晕妆”,淡的是“桃花妆”,显得气色十分红润。

  而且她们的胭脂抹得很厚,据说杨贵妃到了夏天流的汗都是红色的。这还不算是最夸张的,王建在《宫词》中曾描写过一个宫女,卸妆时就跟擦泥一样,洗完后,盆里的水像泡了一层厚厚的红色泥浆。

  接下来就是画黛眉,“黛”是指一种青黑色的颜料,专供女子画眉。那时还没有眉笔,女孩子一般用青色的柳枝点着稀释后的颜料画眉。

  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

  到唐玄宗时,又开始流行起细长的“柳眉”。白居易在《长恨歌》里形容杨贵妃“芙蓉如面柳如眉”,月牙般细长的柳眉把人衬得温婉又不失大气,很符合盛唐雍容的审美。

  还有楚楚可怜的八字眉,八字形低颦细眉,正所谓低眉顺眼,看起来楚楚可怜,让人心生保护欲。当时流行一种时世妆,两腮不施红粉,只以黑色的膏涂在唇上,两眉画作“八字形”,头梳圆环椎髻,有悲啼之状。

  时世妆

  光是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看看这些各式造型的眉形,不得不说,唐朝女子才真的是“时尚达人”啊!

  画完眉后,再用胭脂在酒窝处点上两点“美人痣”,梨涡浅笑,尤其有种少女的娇俏感。

  这种妆叫做“面靥”,是唐朝最受欢迎的妆容之一。不同人画有不同的效果,有的俏丽,“暗娇妆靥笑,私语口脂香”,有的妩媚,“月分蛾黛破,花合靥朱融”,真可谓一样妆容百样美丽。

  盛唐以前,面靥一般是黄豆大小的圆点,盛唐以后,有的称作“钱点”。顾名思义,形状像做钱币,有的称作“杏靥”,像是杏核,也有各种花卉形状的“花靥”,甚至出现了各种鸟兽形状的面靥。有用金箔、翠羽贴,也有用胭脂点染,一般作朱红色,也有黄色和墨色。

  唇边画好了,眉心还要贴一朵花,名叫“花钿”。

  花钿多是红色,可以直接描,也可以用金箔或者鱼鳞片等反光材料裁成花型,贴在眉心,远看像眉间开了一朵花,颇有种灵动的美感。

  接下来就是描斜红。在太阳穴靠近眼角的地方,描上一条红色的竖行月牙,色泽浓艳,有的甚至会故意描绘成残破状,远远望去,艳色斑斑,像两条残破的疤痕。

  关于这种妆容的由来,有个说法是:某个宫女夜里伺候皇上,不小心一头撞上水晶瓶,顿时鲜血迸流,犹如朝霞消散,愈后留下两道疤。但皇上反而觉得这样有种特别的美,对宫女更加怜惜,于是其他人便纷纷效仿,称之为“晓霞妆”。

  最后一步,就是点口脂了。

  在唐代,光用来制作口红的植物就多达30多种,最常见的是朱砂、紫草,再加入蜂蜡,能调试出正红、粉红、红褐色等不同色号。

  唐人崇尚“樱桃小口一点点”,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女孩们要先用白色打底盖住原来的唇色,再用口脂在嘴唇正中画出鲜艳的形状。

  唐朝女子涂口红流行心形、蝴蝶形,心形顾名思义,就是将上下唇都画成爱心的形状,蝴蝶型,则既像蝴蝶又像花朵,但无论哪一种都是画成唐朝姑娘喜爱的“樱桃小口一点点”,不会涂满整个唇部。

  当最后的点睛之笔完成后,一个粉面朱唇、黛眉巧目的唐代美女,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