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郑和下西洋耗资巨大,他都带了些什么回来?

  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场非常重要的海上远航活动。两百多艘海船、2.7万多人的队伍,数万里的远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巡访,盛况空前,影响很大,很多人将其看作一项壮举,称之为明代海洋扩张政策“最惊人的展现”。当然,也有很多人对其颇有微词,说郑和下西洋,是一场入不敷出的赔本买卖,不仅耗费数不清的人力物力,还产生了极高的费用,而所获有限,回报不成正比。

  对此,有人调侃道:为你我用了大明的积蓄,飘洋过海的来看你。

  跨海远航,开支浩繁这是自然,而郑和又带回来什么呢?接下来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据《瀛涯胜览》记载,郑和船队在西洋购买了大量的珠宝,还带回了香料。关于这一点,人们在梁庄王墓中得到证实。在墓中,人们发现了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金绿宝石等名贵宝石,这些宝石来自东南亚,后经文献资料佐证,这些珠宝确是郑和下西洋时所带回的一批。

  除了珠宝、香料这些上层社会才得以享用的玩意,郑和还带回了一批又一批的动物,如非洲长颈鹿、忽鲁谟斯的狮子、卜刺哇的千里骆驼等,当然也包括东非麻林国的“麒麟”。

  永乐十二年,郑和船队航行到东非麻林国,回来时带走了当地进贡的“麒麟”。麒麟是中国传说中的瑞兽,古人认为麒麟出没处,必有祥瑞。“麒麟”靠岸后,马不停器的运往南京。人们听说传说中的麒麟就要现世,竞相观看,一时间万人空巷。

  这一年的九月二十日,永乐帝率文武百官出奉天门一睹了“麒麟”的真容。这只“麒麟”,身高五丈,麋身马蹄,头生肉角,不鸣不叫,红云紫雾,符合人们传统印象里对麒麟狮头、鹿角,虎眼、麋身、龙鳞、牛尾部分特征的认定。

  尽管有部分出入,但这已经足够,毕竟光那高度、肉角、花纹就已经仙气十足了。很多人信以为真,皇帝奉若神明,百姓欢呼雀跃,明翰林学士沈度还特地画了一幅《麒麟图》。

  当然,后来大家都知道,这只“麒麟”其实就是草原上的长颈鹿。当地人称之为“基林”,加之又有麒麟的部分特征,郑和等人想当然认为是传说中的“麒麟”,并将其带回国。

  “麒麟”只是郑和远洋航行中的一段插曲。这段插曲,连同珍宝、香料,极大地丰富了上层社会把玩赏观的乐趣。当然,郑和下西洋的意义还不局限于此,文化交流、海外贸易等都极大丰富了明朝廷的府库,加速了明朝海外拓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