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王振作为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王振到底是怎么死的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明朝王振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王振是明朝第一代大权在握的宦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汪直、刘瑾、魏忠贤见了他估计还得喊一声祖宗。

  宦官,俗称太监,在明朝276年的历史上,这个团体在朝廷内部政治博弈中占了块不小的舞台,虽然表演的节目大多被人唾骂,但不可否认,他们的力量是足以与文官集团对抗的,是无法被忽视的。

  而王振作为首个登上舞台并做到遗臭万年的大太监,造出来的乱子更是直接改变了明朝的历史走向,这乱子就是“土木之变”,《女医明妃传》等电视剧都对此有过演绎,虽然演得不一定符合历史。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明英宗接到瓦剌犯边的军报后以神鬼般的速度在数天内完成了亲征准备,率领20万精锐浩浩荡荡出发,最终在监军太监王振的胡乱指挥下,于土木堡(今河北省怀来县东10公里)全军覆没。

  土木之变,让明军主力遭受了立国以来最沉重的打击,最精锐、装备最先进的京师三大营毁于一旦,连皇帝朱祁镇都当了俘虏,消息传到北京,文武百官为之痛哭,恨不能生吃了王振以泄心头之恨。

  由于王振已经在土木之变中死去,百官的怒火自然发到了其同党身上,于是有了那场古今罕见的朝堂斗殴事件“午门血案”,此后王振同党一一被诛,家财也全部被抄没。

  王振死前势力有多恐怖,从这事后的清算就可见一斑:

  《明史》记载,王振家藏的金银财宝要用60多个库来装,用富得流油来形容绝不为过——

  振擅权七年,籍其家,得金银六十余库,玉盘百,珊瑚高六七尺者二十余株,他珍玩无算。

  王振又不是什么经商奇才,积攒这些财富自然是靠横行朝野的权力,而王振一党被斩尽杀绝后,臣民拍手称快,可见王振生前做人办事确实不厚道,祸害的人不少,祸国更是不可饶恕。

  依照《明史》、《明实录》以及《明史纪事本末》等传统史料观点,王振就是土木之变明朝国力中衰的罪魁祸首。

  当然现代人看问题不会这么偏,王振再厉害也不过是宦官,有明一朝,宦官是作为皇帝意志的执行者存在的,把锅让王振一个人背也不厚道,皇帝朱祁镇绝对要负大部分责任。

  王振不是什么好东西,按常理来说,绝不该有什么死后的殊荣,连墓都不该有,就算有也会被人拖出来鞭尸。

  但景泰八年(1457年),朱祁镇复辟之后,对待王振的态度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他对王振追思不已,搞了一堆纪念王振的操作:

  英宗复辟,顾念振不置。用太监刘恒言,赐振祭,招魂以葬,祀之智化寺,赐祠曰精忠。

  真是见鬼,一个祸国殃民的太监,居然能用上“精忠”二字,岳飞知道后怕是会气活过来。

  这里就涉及到王振之死。按《明史》的说法,王振是在土木之变中被瓦剌乱军所杀;而比《明史》早80多年修成的《明史纪事本末》却说王振是做坏事太多遭了报应,护卫将军樊忠在乱军中找到了他,激愤之下用棰将其捶死,为天下除了大害,大快人心。

  护卫将军樊忠者,从帝旁以所持棰捶死振,曰:‘吾为天下诛此贼!’

  又有史料载,英宗朱祁镇曾回忆王振之死,他表示王振是羞愧军败之罪自杀(另一说为保护英宗死)。

  一个太监的死也能有这么多版本,可见这段历史到底有多关键。王振到底是怎么死的?

  在我看来,王振的死没有那么离奇。虽然《明史》对一些史实多有曲笔隐讳是人所共知的事儿,但《明史》所述的“王振死于乱军”至少有七八成可信。

  王振可不是什么有高尚人格且重视节操的人。所谓心怀愧疚自杀谢罪,更像朱祁镇的美化之语;

  朱祁镇杀于谦是为了夺门之变复辟名正言顺,那他为王振“正名”的目的还是一样,归根究底,是为自己的复位刷上一层漂亮且理所应当的漆——皇帝怎么会有错呢,既然皇帝没有错,那王振也不是祸国殃民之徒了。

  而被护卫将军樊忠举锤击毙这一结局,则更像后世文人史官心中的愿望寄托。清君侧,诛奸邪,为天下万民,顺应人心,但樊忠既然是朱祁镇的护卫,责任感又重,为何在朱祁镇被乱军包围的情况下不顾着保护皇帝,反而忙着找王振算账?

  樊忠认为王振是20万大军覆灭的罪魁祸首,于是喊出“吾为天下诛此贼”一句,这怎么看怎么像后世加上去的小说式情节——正义得到伸张,而奸邪自有报应。

  朱祁镇也许是个容易心软的好人,虽然王振混蛋,但陪侍他多年,他不忍心让其死后声名发臭;但与此同时,他绝对是不称职的皇帝,无论王振怎么死的,他公然搞纪念王振的一系列活动,实在让天下人寒心。

  也许对当时的大明帝国而言,朱祁镇和王振一起在乱军中死了,才是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