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皇权与相权是什么关系?宋代为何出现二者相制衡的局面?

  宋朝时期出现了皇权与相权相制衡的局面,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皇帝和臣子之间一直处于一个比较微妙的关系,按理说皇帝是整个国家中等级最高、权力最大的人,拥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但是在皇帝之下还有一群臣子帮助皇帝做出一些科学的决策,而由于双方的立场不同,就会导致一定程度上皇权和臣子权力的对立,这种对立直接集中于臣子的领袖——宰相和皇帝之间。

  各朝各代都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而在宋朝皇权和相权这两者在此消彼长的发展当中都得到了加强。这表现在两者权力的稳定,一方面皇帝的地位非常稳固,不会有人能够凌驾于皇权之上,另一方面宰相能够有效地约束皇帝,利用自己的权利防止皇帝的专制和滥权。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宋代的皇权和相权相对来说就比较平衡,形成了宋朝总体良好的政治局面。但是在宋孝宗时期,政治事务多是由皇帝下达,很少由臣子上进,从此皇权得到了加强,相权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成为了后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趋势。

  一、皇权和相权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皇帝和宰相的职责是不相同的,宰相的职责主要是管理朝堂上的一些要务,并且协助皇帝处理一些国家大事,可以说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但如果宰相不能行使好自己的这种权力,就会威胁到皇权。

  01、相互依存

  皇帝在执政的时候,为了保证自己决策的科学性,就会征求臣子们尤其是宰相的意见,另外宰相可以帮助皇帝分担一部分的公务,以免让其太过于操劳,因此皇帝是离不开宰相的。尽管后来在明朝洪武帝时期曾废除过一段时间的丞相制度,但后来的皇帝们还是设置了类似职能的首辅来协助自己办公。

  皇帝是一个封建国家中地位最高的人,拥有着最高统治权,宰相与皇帝之间的关系是从属关系,因此皇权和相权也就不是一种平行关系,相权是从属于并且服务属于皇权的,他们相互依存,共同决定国家的大小事务。总体上说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所以在理想化的情况下,皇权和相权应该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这才是封建士大夫们心目中的理想政治的形态。

  然而在现实情况中,皇权和相权总是避免不了相互对立和相互斗争,经常处在一种此消彼长或者同向消长的状态中。比如在汉武帝后期的时候宰相的存在只是一个形式,实际上并没有很大的权利,这是皇权强势的情况;另外还有一种相权强势的情况,是在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当时的汉献帝只是一个傀儡,没有任何实权,但相权如果超过了皇权,就意味着这个朝代快要结束了,因而这是一个不好的征兆。

  02、宋代的皇权和相权

  宋代的皇权相比前代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加强,皇权在当时越来越至高无上,他们的地位是非常稳固的。这是因为在宋代,皇帝将所有的大权执掌在自己的手中,没有宦官、女宠、外戚、权臣等来和皇帝“分享”治国之权,因而也没有篡权的事情发生,没有人能与之抗衡。

  宋代的皇帝掌握着两种最关键的权力,即最终决定权和宰相任免权,这使得相权就不能同皇权比肩。尽管宋代的政令形成有着确定的程序,但无论是什么样的政令,必须由皇帝点头才能够算数,宰相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提建议的权力。

  另一方面宰相位列百官之首,他就有一定的任免权,而宰相的人选却是由皇帝来选定的,如王安石时期,大部分的人都反对王安石出任,而宋神宗、宋孝宗却凭一己之力将其送上宰相之位。所以宰相的更换更是一件常有的事情,因而在宋代宰相的任期都会比较短,最长的王珪任期也才105个月,由此可见相权再大也大不过皇权。

  二、对皇权的制衡

  皇权和相权一方面相互依存,另一方面也彼此制衡,皇帝为了不让宰相的权力过大威胁到自己的权利,会在各个方面约束宰相行事,而宰相为了防止皇帝滥用权力,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监督和制约的作用,这就达到了双方的制衡。

  01、通过道理及思想观念约束皇权

  上文提到,道理和上天是高于皇帝的,虽然它们相对来说有些虚无缥缈,但是在皇帝做决定的时候也会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如在《梦溪笔谈·续笔谈》中记载道宋太祖问赵普说在天下中什么东西才是最大的,赵普回答说道理最大,宋太祖接连称赞,认为他说得很对,但道理的约束作用是有限的。如果皇帝认可这个道理,便会去执行,如果皇帝不认可,那么道理也无用。

  另一种是通过给皇帝灌输一些思想观念来约束他们,如“王者无私”、“人君有过”、“君道无为”等,让皇帝从内心深处认同这些观点。如果皇帝有所偏私,官员们就会上奏提醒,更有甚者还会指责皇帝,皇帝面对这些指责也只能赞同。这就在观念上约束了皇帝的行为,让他们认识到天下是百姓的,从而达到他们的目的。

  02、通过权力行使约束皇权

  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给皇帝进行“洗脑”,宰相就赢得了皇帝的尊重,这表现在皇帝在决策事务的时候往往就会采纳或听从宰相的建议,因而宰相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就比较高。宋真宗更是对当时的宰相达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这就造成了宰相权力的扩大,他们可以左右甚至决定皇帝颁布的政令,所以在宋代权力大的宰相是比较多的。

  宋朝在颁布政令方面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先由皇帝和宰相及执政大臣商议,其次由中书起草,将草稿交由给事中(宋代官职)审核,审核过后再经由皇帝批准,就可以公之于众,在这个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专门的人员进行质疑或者驳回重新商议。这种政令颁布的方式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让每一个参与到这个环节中的人都能够有评判审核的权力,最大限度的照顾到了所有人的利益。

  皇帝如果不按照这个规定办事,宋代的士大夫们就会上奏批评皇帝,并且不会承认这个政令的有效性,面对这样的情况宋仁宗非但不会生气,反而会称赞臣子能够约束自己。皇帝如果按照这个程序办事,那么被赋予驳回权力的人往往也会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力,对不合理的政令驳回重议,丝毫不留情面,可见皇权还是受到了很大的约束的。

  三、制衡局面的成因

  宋代能够形成皇权与相权制衡的局面,离不开皇帝和宰相双方的努力,这是因为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能够营造一个清明的政治氛围,以便能够抵御外敌,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01、维护皇权

  宋代的宰相们在决策的过程中反驳皇帝的提议,这样的做法并不是为了借削弱皇权来进行造反之类的事情,而是为了防止皇权的滥用,为了防止出现以往外戚专权、宦官专政等扰乱朝堂秩序的情况发生。历史证明这样的做法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在两宋时期从未发生类似的情况,皇权从根本上得到了维护。

  而对于宰相的良苦用心,宋代的大部分皇帝在内心深处也是清楚的,宋孝宗曾说过“卿言可谓爱联”,这表明皇帝和宰相之间的关系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剑拔弩张,总体上还是比较和谐的。这也是为什么说相权相比前代有所加强的原因,其中离不开皇帝的默许。

  并且皇帝对宰相也有一定的限制,如设立审官院分担宰相的事务,不允许宰相接见宾客,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防止相权过分滥用,从而让相权越过皇权。这种制约并不是为了造成两者之间的敌对关系,相应的宰相也是明白这个道理的。

  02、士大夫的崛起

  经过了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完善和实施,宋代也基本上延续了这一选官制度,这就造成了官场中大多是科举出身的读书人,他们组成了宋代的士大夫阶层。这一阶层具有其本身的开放性,即无论是什么身份的人,都能够通过读书做官进入到这一阶层当中,因此他们就组成了宋代官场上的主要力量群体。

  士大夫阶层的崛起影响到了宋代的政治,这表现为当时的政治形式有很大程度上是士大夫政治,他们的心中有着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信仰,希望皇权和相权能够形成一种双赢的局面,达到自己心目中的清明政治。他们整体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如北宋的朋党、南宋的太学,都显示出了士大夫阶层的实力,由他们来参与朝政,就会形成上文中以大道理来左右皇帝思想的情况。

  四、总结

  皇权和相权强弱的问题一直是各朝各代都存在的基本问题,而在宋朝这两种权力达到了一个总体上的平衡。但在这个过程当中,皇帝也依旧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是总的决策者,而相权只是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并不是绝对的。皇帝和宰相相互制约,共同创造了宋代比较开明的政治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