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乱世中开创帝国的刘裕,为什么会被陶渊明嫌弃?
刘裕,即宋武帝,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开国君主,是一位定乱代兴之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明末清初,学者王夫之回朔历史,作出了这样一个评价“裕之为功于天下,烈于曹操”。曹操在历史上有多厉害自然无需多言。但在王夫之眼中,这世上还有比曹操都厉害,甚至能让他专门“表扬”的人。可这被王夫之赞誉的刘裕,真的如此厉害吗?
一、从寒门“寄奴”到一方霸主
钟灵毓秀这词用在彭城郡上十分贴切。汉高祖刘邦和他的一众开国功都来自此地。而在数百年后彭城灵气依旧,再出一位帝王。且这位帝王出身比刘邦都还要不容易。在他幼时,他的小名甚至都叫“寄奴”。
是的,就是辛弃疾在报国无路时感叹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里的大名鼎鼎的“寄奴”——刘裕。
虽然只能算是低级士族出身还家中贫困,刘裕却把握住了隐藏在东晋乱局之下的机会。晋安帝时期,因为国家数度爆发骚乱,刘裕参军并一路通过军功升迁。待嫌弃寒门士人的世家权贵又捂着鼻子去上朝的时候,人们才惊觉已有这样一位“寄奴”取代了一手遮天的桓氏,成为了东晋的掌权重臣。(因门阀观念根深蒂固,晋代世家大族多对寒门毫不遮掩自己的傲慢鄙视,所以会在上朝见到寒门士人时捂鼻掩面经过。)
而在取代桓氏之后,刘裕并未停下脚步。义熙十四年(418),他受九锡,封宋公。次年,刘裕又获得帝王规格的旌旗、旒冕。到了元熙二年(420)六月,他终于取代司马氏,成为天下的新主,建立统一了南方的刘宋。
二、在乱世之中开一代盛世
从“寄奴”到宋武帝,刘裕身份的逆袭好似确实比依赖宦官起家,最后也未称帝的曹操要强。但刘裕能得到王夫之的盛赞,最根本的并非身份的改变,而是刘裕奠定了南北朝已降的第一个盛世——“元嘉之治”。
武人出身,刘裕一路走来实在太清楚军权对于政权的重要性。早在执政东晋时,他就对荆州、扬州两个军事重镇加强了管控。待于永初三年(422)病逝,刘裕更是留下了两道彰显他执政风格的遗诏“朝廷不须复有别府,宰相带扬州,可置甲士千人”,“以荆州上流形胜,地广兵强,遗诏诸子次第居之”。
除了军事手段,刘裕在用人上还留下了一绝。受过士族门阀白眼的他,在成为帝王后依旧需要与这些豪族周旋。为此,他与寒门士族保持了密切联系,甚至指定了徐羡之、傅亮、谢晦和檀道济为辅政大臣。这四位辅政大臣是后来“元嘉之治”的直接缔造者。而刘裕重寒门轻传统氏族的举措,更是成为了改变氏族门阀当道的政治局面的一个标杆。所以王夫之盛赞他,主要也是在于刘裕有如此贡献。
三、盛世背后不为人接受的乱局
然而就像不是每一个人都爱螺蛳粉,也不是每一个人都像王夫之一样欣赏刘裕。著名的隐逸文人陶潜,就对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寄奴”十分不满。
在读书时候,我们曾学到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而依然辞官的故事。他的《归去来兮辞》也是被反复背诵的名篇。但无论是归隐绝唱还是《述酒》、《赠羊长史》等作品,陶渊明都表露出了他对刘裕非凡成就的否定。
《述酒》是陶渊明所作的悼念晋恭帝被杀的挽诗。在诗中,陶渊明回顾了刘裕的发家史,更表达了自己在得知晋恭帝被迫禅位之后的悲痛。“豫章抗高门,重华固灵坟。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再结合他在刘裕称帝后才说出的:“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我们着实不难感受到陶渊明对刘裕的否认。
当然,陶渊明毕竟是个不爱参与世俗生活的隐士。他对刘裕的意见,并非来源于陶渊明支持晋恭帝或者不认可刘裕的政策。而是刘裕代晋立宋这事本身,踩到了陶渊明这类支持正统政权的文人的底线。
刘裕改朝换代,即便他原本就是权臣,但终究还是给社会造成了一定动荡。在《赠羊长史》中,陶渊明表面写刘裕收复失去多年的长安,但话锋一转就说此事并不值得高兴,还暗示后天得来的富贵都是祸患。甚至到了作品的最后,陶渊明还说自己是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
有人说,陶渊明曾做过刘裕的参军。即便此说不实,陶渊明在作品中对刘裕的反对也是溢于言表。如果陶渊明真的和刘裕接触过,那他对刘裕的否定也只会变得更加真实。因而若是陶渊明能认识王夫之,那他们大概会为了刘裕好好“吵一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