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周平王只是迁了个都,西周王朝为何就迁没有了

  对周平王迁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公元前770年,姬宜臼即位为周天子,也就是后来的周平王。

  然而,周平王并没有举办轰轰烈烈的登基仪式,而是在秦、晋、郑、卫等国的护送下,匆匆前往周王朝在东部的新都-洛邑。

  虽然迁都之后的周王室仍然姓姬,还是周武王的子孙,然而周平王不会想到的是,在他之后的周王朝却被后人冠以了“东周”的名称,并进一步分成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为何周平王只是迁了个都,就把西周王朝迁没了呢?

  01周武王的烦恼

  在今天的中国,几乎每个人都能通过手机、电视还有广播,了解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消息,几乎每个乡村都有通往更大行政中心的公路、铁路或者飞机。

  这也就意味着,国家能够很轻松地对境内99%以上的土地和公民施加着影响力。

  但在3000年前,周武王刚刚建立那个叫做周的国家的时候,这简直是一件无法想象的事情。

  即使不考虑是否有足够的财力完成这些基础建设,在那个连马镫都没有发明的时代,军队使用的最先进的交通工具不过是马拉车,最先进的通信工具似乎是旗帜,而到达要到达很多偏远的村落和聚居地,连一条三尺宽的土路都没有。

  再这样的科技条件下,一个政治中心能够辐射和控制的范围十分有限。虽然成功的战胜了殷商,成为华夏大地上唯一的主宰,但周王室的领导者,周武王本人,却在牧野之战后,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

  这看起来十分不合理。商纣王已死,周王室已经取代殷商王室,在所有的历史书上都记载着周王朝大业已成,为什么周武王反而睡不着觉呢?

  因为以镐京为中心的周王室,能够直接控制的地方也不过是,以镐京为中心的关中平原,以及以洛邑为中心的河洛平原,而已。

  但在广阔的黄河流域,在更南方的长江流域、巴蜀之地,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村落、城镇和国家,他们对周王室的态度并不一致,甚至有些还是殷商的重视追随者。并且,就在洛邑以东的广大东夷地区,还存在着数量庞大的殷商遗民。

  如果不能对他们施加影响力,如果不能控制殷商遗民,那么新建立的周王朝能够存在多久,能不能成为华夏大地上真正的主宰,还需要打上一个巨大的问号。

  镐京如何才能掌控广阔的土地呢?周武王为此夜夜难眠,和弟弟周公姬旦冥思苦想解决方案。

  02三位一体

  在两位当世最杰出的政治家的努力下,终于还是想到了解决方案-分封诸侯。

  这套体系的核心原理在于:既然一个政治中心只能控制有限的土地和人口,那么分建多个政治中心,辐射周边的重要地区和诸侯国,不就能控制更多的土地和人口了吗?

  事实上,这也不是一个全新的发明。早在夏商时期,王室就曾对当地一些服从的部落和国家进行册封,以承认他们统治地位的代价,换取他们尊奉夏商王国为他们的宗主国。

  但这种册封与朝贡关系并不稳定,双方相互承认的基础是,夏商王国强大的武力基础。一旦王室势力衰落,他们中的很多会毫不犹豫地抛弃旧主,投入新主的怀抱。

  事实上,周王室的成功也正是基于此。

  所以,周武王和周公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保证诸侯们更加服从?

  为此,周王朝建立了三位一体的中原体系:

  其一,不再大量授予原来的地头蛇作为诸侯,而是凭借周王室的强权,大量分封姬姓后裔为诸侯国的国君,辅以少量的功臣后裔。

  仅仅在周王室影响力非常薄弱的地区,才承认原来的部落和国家为当地的主人,并且在他们周围建立姬姓诸侯国进行监控。

  这样一来,大多数诸侯国都建立了和周王室的血亲或者联姻纽带,即使有少数的诸侯不服,周王室可以凭借诸姬的力量进行弹压。

  其二,增加诸侯国的数量,削减单个诸侯国的力量,并以王室的名义派出卿士,世代辅佐诸侯国君,并向王室报告。在地形上,将诸侯分封在王室核心领地的四周,并建立以诸姬在内,功臣、地头蛇在外的模式,以内御外。

  有证据表明,到周平王时,至少有70多个散落在各地的文王、武王和周公的后裔成为封建诸侯的国君;而总的诸侯数量超过140个。

  这样,诸侯们难以单独发起行动,必须依靠宗主国周王室的力量,而将他们分布在王室的四周,又可以很好的抵御四周蛮夷的侵袭。

  其三,以《周礼》为核心,建立中原文化价值体系和等级尊卑,约束诸侯们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