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倒低是忠是奸?为何争议会如此之大呢?
魏延,作为三国时期争议最大的人物之一,从忠奸到才能,好像他的身上从来就不缺少话题,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晋朝人张耽认为魏延的军事才能足以和韩信相提并论:
“使以故之明君靡不慎于将相也。然议者举将多推宿旧,未必妙尽精才也。且韩信之举,非旧名也;穰苴之信,非旧将也;吕蒙之进,非旧勋也;魏延之用,非旧德也。盖明王之举,举无常人,才之所能,则授以大事。”
虽然我不知道魏延的军事才能到底能不能和韩信相比,但是在他的那个年代确实是出类拔萃少有人可及的。
作为蜀汉五虎将之下当之无愧的第一大将,魏延无论是个人武力值还是军队统率力都足以让人信服。刘备更是宁愿放置张飞这位最亲的三弟,而改用魏延镇守汉中重地。
可就是这样一位才能卓越,才有人可比的大将,却一直被诸葛亮处处压制。更何况蜀国后期本就缺少人才,魏延更应该被作为蜀汉的顶梁柱、脊梁骨,可诸葛亮为何偏偏就是要压制他呢?
在下不才,大胆分析一下这背后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点:
一,魏延早已失了忠义
关于魏延,在《三国演义》和很多谣言野史以及影视剧中都有一个盖棺定论的说法,那就是诸葛亮说此人脑后有反骨,不忠不义。
在这些说法中,诸葛亮认为魏延是一个极为不稳定的因素,素有反心,自己在世的时候还能压制住他,可自己一死,在没有人能压制魏延的情况下,他必然造反。所以在死前定了一计,在自己死后,让杨仪、费祎、姜维、马岱联手设局,除掉了魏延。
虽然这只是演义和野史等的说法,但也并不是空穴来风。之所以会有魏延脑后有反骨这一说法的根本原因,就是魏延本来就是降将,而且他和一般意义上的降将还不一样。在他原本阵营的主公还尚在,且并没有到身死存亡关头的时候,他就已经胳膊肘往外拐了,甚至有一次还曾经直接发动叛乱,杀了自己的旧主。
魏延在正式投靠刘备之前曾经叛变了两次,第一次是在刘表死后,曹操大军南下之时发生的。
当时刘表的小儿子刘琮已经代表荆州向曹操投降,而作为荆州境内另一股足够引起曹操注意的刘备,也在曹操大军的威逼下不得不弃城逃跑。当刘备带着那数量可怜的兵马和浩浩荡荡的樊城百姓逃到襄阳时,魏延站出来了。可能是魏延仰慕刘备久矣,又或许是被刘备在绝境时也不放弃百姓的行为打动,他竟然想要打开城门让刘备进城避难。
可这时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呢?襄阳城内的蔡瑁和刘琮已经投靠了曹操,他们自然不会愿意给刘备这个曹操的眼中钉开门。可是当时只是一个小小将官的魏延却不干了,他虽然身份地位不如蔡瑁,却死活要跟蔡瑁唱反调,为了让刘备等人进城,他甚至带领自己手底下的兄弟杀掉了守城门的人,要放刘备进门,还因此和蔡瑁的手下发生了混战。
只是刘备终究是个要面子且心软的人,见此情况他如何还愿意进城?于是便继续向前逃亡了。可是闹出了这么一摊子事,魏延肯定也没法再待在襄阳了,于是他就投到了韩玄的长沙避难。
第二件自然就发生在长沙这个魏延的新老板这里了。刘备在联合孙权打败曹操大军之后,自然就开始了和东吴抢夺地盘的行为,毕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而荆襄八郡,当时还无主的地盘就包括长沙郡,于是诸葛亮和刘备就派出了手底下的第一大将关羽前往收复长沙之地。可是刘备一方当时也没有多少兵马,并没有派给关羽多少军队,而长沙这里也有一个和关羽差不多的大将,也就是后来同列“五虎上将”的黄忠在,于是关羽就陷入了苦战。
就在这时,又是魏延这个刘备的迷弟站了出来。魏延在城内又召集了自己的小迷弟,高呼“刘皇叔仁德,是当世明主”,呼吁大家和自己一起向关羽投降,不仅如此,还斩了于危难之际收留自己的老板韩玄,大开城门。
也正是因为这两件事情,导致刘备虽然一直都很信赖魏延,诸葛亮却对魏延多有猜疑。其实这也不怪诸葛亮多疑,毕竟有一有二就有三,小心点总是没错的。
二,魏延喜欢兵行险着
魏延行兵打仗,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喜欢兵行险着。据我猜测,他可能是太过向往偶像韩信背水一战的成就了。
在刘备大军入川时,魏延急功近利的性子就已经表露无遗。他因为贪功,多次兵行险着,虽然立功确实不少,不然也不会在入川之战后,就直接从一个低级军官被刘备提升为中级军官“牙门将军”了。可是他也多次因此置身险地,多亏了黄忠的多次救援,魏延才得以全身而退。
在汉中之战后,魏延更是因为表现出色,被刘备封为了汉中太守,汉中都督,后来更是直接从牙门将军升为镇远将军,这已经是高级军官了。
虽然还是有很多人认为这个位置应该是张飞的,魏延的功劳还不够,可是这个不够也只是相比于张飞而言。若是魏延功劳确实不足,刘备也不可能把这个位置给他,毕竟这样做,不论是刘备还是魏延都难以服众。
建兴八年(230年),这一年,沉寂许久的曹魏终于再次向蜀汉发起了进攻,以三路大军强攻汉中地区。这时最稳妥的方法自然是固守汉中,可是魏延并不如此想,他认为一味守城最多无过,却难以建功,于是再次兵行险着。
于是魏延便率领一支偏师西入羌中,想要攻击曹魏的凉州地区。在行至阳溪一带时魏延遇到了曹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剌史郭淮的大军。两军交战,勇猛的魏延军战胜了费瑶和郭淮,获得了大胜。
在之后就是跟随诸葛亮北伐,魏延每次都想效仿韩信,和诸葛亮兵分两路,单独率领一万人马走子午谷出奇兵,最后和诸葛亮会师于潼关。只可惜诸葛亮没有答应他的要求,这就是著名的“子午谷奇谋”。
箕谷之战时,魏军败走,作为主将的魏延经久沙场怎能不知穷寇莫追的道理?可是他还是默认陈式率军去追击魏军。果不其然,中了魏军的埋伏,损兵折将死了四千多人。之后诸葛亮不好追责魏延,只好把陈式做了替罪羊,给斩了。因为此时的蜀汉已经没有多少人才了,尤其是像魏延这样的大将更是寥寥无几。
综上所述,可见魏延一直都改不了一个毛病,那就是急功近利,说好听的就是善用奇兵,说难听点就是贪功冒进。虽然他因此确实也取得了不少的收获,可是长期下去隐患更大。而诸葛亮恰恰和魏延相反,他行军打仗一直谨慎无比。在诸葛亮看来,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才是取胜之道。
尤其是对于那时的蜀国来说。当时的蜀国人才凋零,人口稀少,已经经不起折腾,不敢冒险了。所以诸葛亮不敢放任魏延做大,如果因为魏延的急功冒进,给蜀国带来了损失,那极有可能是不可挽回的损失,兵行险着很容易给蜀国带来致命的打击!
三,魏延人际关系太差
魏延这个人虽然有才,军事才能一流,但是完全就是个职场小白,带得了军中雄师百万,玩不转朝中弯弯绕绕。毕竟是一介武夫,在政治角斗的人际关系中,完全就是两眼一抹黑。
魏延在军中和兵士的关系极好,《三国志》里也很明显地说了他善于养兵,不然在襄阳和长沙发动叛乱时,也不会有那么多人愿意跟随他了。可是他的性格太过矜持高傲,向来看不起朝中那些只知道说空话的人,就连诸葛亮,在某些方面他都看不起。比如因为诸葛亮太过谨慎,他不止一次就嫌弃诸葛亮胆子小。
正因为如此,蜀汉朝廷中的很多官员将领都看魏延不爽,比如蒋琬、董允等就是典型,杨仪更是和他势同水火,恨不得诛他三族。和魏延关系不好的不止是文官,自然也包括后期蜀国军中的重要武将。
诸葛亮北伐时,蜀军中能力最强的将领无非就是魏延、王平、姜维三人。但是魏延的资历和在军中的影响力都不是后两者可比的,毕竟王平、姜维都是在之后归降蜀国的降将,所以按理说,魏延应该是先锋主将。
可是诸葛亮却往往以王平、姜维为主将,反而是经常让魏延给他们打下手,试问这让一向骄傲的魏延如何受得了?所以魏延和这两人的关系也一直不太好。
蜀汉军中唯一一个分量重又和魏延交好的将领其实也就只有马岱了。马岱是马超的弟弟,作为马超麾下最强的将领,虽然不能和马超相比,但是实力也不会差,尤其是在马超死后,马岱就继承了马超的地位。
可是马岱的忠心也只是魏延自以为的,马岱实际上和诸葛亮、杨仪走亲近。所以魏延到最后也没有想到杀自己的,竟然是马岱。
所以魏延在蜀汉的朝廷上,几乎是被完全孤立的,人际关系极差。这可能是很多武将的共性,如韩信等等,军事能力极强,可对朝中的人情世故,却一窍不通。
最后,总结一下。诸葛亮之所以处处压制魏延,自然有他的道理。魏延虽然能力在当时的蜀汉几乎无人可比,可是其上不能让诸葛亮安心,下不能在朝中服众,如此一来如何能够掌握大权?
而且魏延在军中的势力确实太大,且地位资历除诸葛亮外无人能及,是当之无愧的强臣。诸葛亮不能保证在自己死后,他还能真的完全效忠蜀汉,因此自然不能放任他继续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