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古代读书到底有多累人,看看这份遗嘱就知道了

  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人读书,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我们知道,在中国的古籍中,是没有标点符号的,编排时从上往下,从右到左,一个字接着一个字,中间无空格,需要整段整段地看下来,自行断句。有时候一篇文章从头写到尾,中间不仅无标点,还不分段。比如著名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整篇文章铺满一张纸,中间没有间隔,不熟悉的人即使字认识,也读不一定能读准。

  那古人如何分句、分段,如何读书呢?如果都这样那不得累坏了,甚至产生很多误解?事实上也是如此,古人读书,除学习文字外,也要学习断句,当然那时候没有标点符号,都是用一个一个的点表示,断句断错了,就容易产生误解。而且这种误解非常普遍,先看一个故事:

  古时有个财主老张,老婆生了一个女儿,没有儿子,于是找了个上门女婿(古代上门女婿大多文化不高,当然李白除外)。后来,老张的小妾终于生了个儿子,取名一飞,四岁的时候,老张去世了。去世前,老张放心不下,叫来女婿说:“我小老婆生的儿子,资格不足以继承我的财产,我的财产都由你们夫妻继承。只要你们能给他们母子一口饭吃,让他们活下来,不流离失所,也算你们积了阴德。”

  于是,老张头拿出事先写好的遗嘱:“张一非吾子也家财尽与吾婿外人不得争夺”。

  有这张纸在,女婿放心地据有了老张的遗产。后来小妾生的儿子长大了,到官府告状,要求继承父亲的遗产。女婿将老张的遗嘱送上公堂,官府觉得既然老丈人都写明留给女婿了,这没什么好争的,自然也就不管了。

  后来,奉命出巡的官员来到这个地方,张一飞又去控告,女婿依然底气十足地拿出老张遗嘱。官吏看了遗嘱,又问了问情况,心里顿时明白是怎么回事!

  原来,老张自知小妾一个柔弱女人家,无力和女婿争财产,而儿子又太小,如果财产不暂时交与女婿,孤儿寡母一定会受尽折磨,甚至丢失性命,于是写下了这个遗嘱。女婿将这话断句成:“张一非吾子也,家财尽与吾婿,外人不得争夺。”而官吏想明白原委后,将遗嘱断句成:“张一非,吾子也,家财尽与。吾婿外人,不得争夺。”

  当然,

  这里面的奥妙不仅仅是断句,还有老张故意将儿子名字写错,“张一飞”写成“张一非”。古人没有身份证,在问明老张儿子名字是张一飞后,知道这个是老张为保护儿子而留下的梗,父亲可能将儿子名字写错,但不至于三个字“张一飞”写成两个字“张一”;而特意写明“外人”,是古代女婿还真是“外人”。如果老张本意是将财产留给女婿,就不用强调这个“外人”。稍微有点文言功底和社会责任的人应该都能看出这里面有问题。可能老张也叮嘱过小妾,等儿子长大后,再去向官府控告,若没长大,就装聋作哑,不要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古人读书要学断句,知道断句不同,理解可能完全不同,只要官府的官员是正儿八经通过科举考试考上来的,稍微问下原告,就能理解老张的苦心,将财产判给儿子。

  古代读书科目不多,但大多是要背诵的,有次去国子监参观,看到古时学生读书的介绍,约八成的时间都在背诵课文。很好奇,背诵那么多干嘛?不累吗?其实,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如果不背熟,连断句都不会,瞎猜瞎断句,就理解错了,考试就那么几道题,甚至只有一道题,题意理解错了,就考不上。古代读书是为了考功名,理解错了,肯定考不上,考不上就白读了,成为孔乙己。

  而且,“新文化运动”以前,平时讲话讲白话,写文章则用古文,在两个几乎不同的语言环境里面,难度还是很大的。

  现在上学,科目多了,但相比于古代枯燥、繁重的模式,要好了很多,选择也多了很多,因而很多家长不愿意孩子累着,条条道路通罗马。不过,大凡有出息或者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都是积累了很多知识的人,尤其是现今科技信息社会,很难有一飞冲天的奇迹,出成绩还是需要日积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