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太平天国与西方列强有何交往?列强为何最终选择帮助清廷?

  对于洋人来说,当时的中国存在着南北两个势力,一个是北京的清政府,一个是从广西发源,溯着长江不断蓬勃发展,直至定都南京的太平天国。两者相较而言,最初洋人更寄希望于与太平军的“合作”,因为清廷的保守与排外令人恼火,而太平军的基督教信仰却在中国的(尤其是香港、上海的)洋人社会中博得广泛同情,尽管太平天国所谓天父、天兄、天王的三位一体被西方传教士认为是亵渎的异端,但洋商们认为同样信仰上帝的太平军及其在战场上的不断的优势,或许对在太平军控制区开放商务有帮助。不过,双方存在一些难以调和的矛盾,比如太平军严禁鸦片,而洋商们多已习惯于依赖这一财源。基于此,以英国为首的列强采取中立立场,对中国局势保持观望,太平天国与列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往来的。

  英国率先表态,表示不会在超过保护上海英国臣民生命、财产的范围,干涉中国内部的武装冲突。这一表态旨在打消太平军关于英国会援助清军的疑虑。与此同时,英国派遣文翰和米迪乐出使南京,米迪乐受到了北王(韦昌辉)和翼王(石达开)的接见,随后安排东王(杨秀清)会见文翰,但文翰仅仅呈上了一封信函表达英方中立立场,并要求太平天国政权承认英国此前与清王朝签订的条约。与此相对的,太平天国方面并未直接回应英国要求,而是以一种对待“藩属”的态度回应文翰,表示恩准英商来华经商并允许英国来天京勤王(对付清军),同时随函附赠一些宣传太平天国宗教思想的小册子,并要求英国人研读(这一点引起传教士们的反感)。

  紧随其后,美国、法国、俄国也表示中立。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他们的中立是基于不同倾向的暂时的理性选择。其中英、美更寄希望于与未来与太平天国的合作。法国本对太平天国颇为不屑(法国是天主教国家,视其为异端),但太平军的战场优势使法国不得不从利益出发保持中立。俄国是倾向于扶持清的,因为清的统治根基在北方,与俄国势力更接近,而靠近上海的太平天国容易被英美控制。但战争初期,俄国也明智的保持了中立。

  这就是列强在战争初期对太平军的态度,表面中立,但各怀鬼胎。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太平天国在外交方面本较清更具优势,但“宗藩”关系的倨傲,和对宗教教义近乎偏执的坚持使得他们将外部势力推向了清王朝。更加遗憾的是,既然不愿与列强在核心问题上妥协,就该在对抗上更加坚决。然而不管是对上海的弃而不攻,还是对“洋兄弟”的心存幻想都是十分天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