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篡位的时候,曹魏政权内部为何很少人反对
对司马懿篡权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洛阳。自此,曹魏的军政权力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变。司马懿篡权之后,在曹魏政权内部很少有人反对,除了地方有极少数的造反之外,其他的根本听不到反对的声音。那么,这些人为何在司马懿篡权的时候不反对呢?究其主要原因和曹丕实行的这个制度有关,这个制度就是九品中正制。
公元220年,曹丕采纳尚书令陈群的意见,制定了九品中正制,之后并颁布。这个制度是关于选官的基本制度,改变了汉朝时期的察举制的选官制度。曹丕实行的这个制度得到了一大批士族的支持,所以曹丕之后才能顺利称帝。不过让曹丕没想到的是,魏国之所以后来大权旁落,也正是因为这个制度。
九品中正制大体是指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评定的标准主要是才学、出身、人品这三项。根据这三项把人才分为九品,并授予相应的官职。品级越高,授予的官职越高,相反,则授予官职越低。这个制度看起来很正常,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官制度。那么,曹丕是怎样凭借这个制度获得士族的支持呢,曹魏又怎么因为这个只大权旁落的呢?
九品中正制里面有一个标准就是出身,出身高的人,评选会有很大的优势。这样的话,那些士族阶级肯定会支持这个制度的。之后这个制度在实行的过程中把出身门第看作是选拔的唯一标准。这样士族阶级就垄断了官员选拔,他们肯定会支持这个制度。所以在曹丕称帝的时候,这些人都赞同。
再看一下魏国为何会因为这个制度大权旁落。在九品中正制之前,曹操掌权的时候,三次发布求贤令。曹操是根据人的才学来授予官职的,这样的话,官员队伍里很多都出身寒门,这人是肯定支持曹操的。而且在曹操的队伍里有很多是宗室人员。曹仁、曹真、曹洪、夏侯惇、夏侯渊等,这些都是曹家内部的人。可以说曹操的政权是靠着宗室人员和寒门支持起来的。而曹丕的九品中正制却得罪了这两部分人。首先寒门是不会再支持曹丕了,毕竟这些人在这个制度下获得不了任何好处。其次是士族的实力变得强大,宗室的力量在不断削弱。就这样,曹魏政权之前曹操留下的两个根基全部没有了。曹魏灭亡可以说是迟早的事情。
而且司马懿家族凭借着九品中正制获得了巨大好处,逐渐掌握了大权。所以在司马懿篡权的时候,没有多少人反对他。首先是寒门和宗室力量被削弱了,根本没有能力反对他。其次是士族更不会反对司马懿,因为司马家族也是靠九品中正制崛起的,肯定会支持这个制度。可以说,曹魏的真的是成九品中正制,败也九品中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