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宁古塔为什么被叫做“人间地狱”?披甲人是什么职位?
宁古塔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在等级制度严明的古代,如果大臣或者平民犯了罪,或是被打进监狱,或是被斩首示众,但在各种处罚制度下,他们最不愿意接受的就是发配边疆充军,或者在边疆当苦役。
因为一旦被发配边疆,就要长途跋涉几千公里,在古代没有汽车的情况下,徒步走几千公里,能不能活着到边疆就是一个问题,就算能侥幸走到边疆,在那极苦极寒的日子里,简直生不如死,好似人间地狱。
清朝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封建王朝,他们也有着一套流放边疆的处罚机制,我们时常在电视剧里听到流放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那么这些披甲人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能够享受这样的待遇?
“风水宝地”宁古塔
宁古塔是清朝时期的地方旧称,它现在大概位于我国黑龙江牡丹江市一带,按照严谨的程度上来说,宁古塔算得上是清朝的一个地方重镇。
清朝的开国始祖努尔哈赤就是在这里建立起的满清女真族政权,而“宁古”这个词也非常有深意,这两个字在满语中代表着数字6,其意思就是努尔哈赤的6个儿子,所以满清历代以来的皇帝对宁古塔这个地方还是比较重视的,一直是视它为宝地。
古代人都很迷信,据说当年努尔哈赤在这里建立政权的时候,特地找了风水先生来看,这位先生曾说:“此地南瞻长白,北绕龙江,允边城之雄区,壮金汤之地理。”简单点来说就是宁古塔这个地方不仅人杰地灵,而且它的地理位置还很好,从军事实上来说固若金汤。
清朝建立之后,大部分的满清贵族都跟随着皇帝的铁蹄来到了京城居住,但是也有少部分的满清贵族不愿意赶来,于是盛京和宁古塔便成了他们的主要栖息地。
他们在这里个个都像土皇帝一样享受着绝对的权力,清朝的历代皇帝也都特别关照他们,因为盛京和宁古塔是大清朝最后的底线。
“人间地狱”宁古塔
当然享受着宁古塔优异生活的是少部分的满清贵族,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宁古塔简直是人间炼狱。
那么既然这么一块风水宝地,为什么会将犯人发配到这里?首先从气候上来说宁古塔处于黑龙江边缘一带,可以说是十分寒冷的,大部分地区常年都处于冰封状态,在这里几乎没有什么动植物。
著名的诗人吴兆骞曾被发配到宁古塔,他曾写诗描述过这里,翻译过来大概的意思是,宁古塔冬天几乎天天下雪没有晴天,几乎到了4月中旬才开春,狂风暴雨电闪雷鸣这些都是常见的,到了五六月份,阴雨连绵不曾断绝,8月中旬就下起了大雪,直到9月初结的冰已经将河面冻结,远远望去,千里皆白雪。
在这里犯人不仅会受到身体上的折磨,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折磨。但是皇帝并不是为了刻意折磨他们从而将这批犯人发配到这里的,其意图主要是为了让他们去开发边境,这样一来不仅节约了一笔开支,而且还有人免费替国家干活。
因此对于许多犯人来说,宁古塔简直是一个绝命之地,尤其是朝廷大臣,对于宁古塔更是不寒而栗,很多人在没有到达宁古塔的时候,就被豺狼野兽给吃掉了。
在清朝期间有很多人都被发配到宁古塔,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金圣叹、吴兆骞等人。
神秘的“披甲人”
除了被发放到宁古塔的犯人,还有一部分就是“披甲人”,而“披甲人”顾名思义就是穿着盔甲的军人。
清朝有着严谨的八旗制度,他们将身份地位不同的人分到不同的区域,譬如“阿哈”就是最底层的人,他们常常由汉人和朝鲜人组成,而“旗丁”便是指女真族人。
这些军人在年轻的时候上阵厮杀,为国报效,他们大部分在退休之后才能享受到政府的福利待遇,而很多发配到宁古塔的罪犯就成了服侍这些人的对象。
我们都知道满清族人是马背上的人,军人在退役之后很多都会变成地地道道的猎人,同时他们也是政府的后备军,时时刻刻的守护着宁古塔的安全。
但是大多数“披甲人”他们的心地是比较善良的,落到他们手里头的罪犯并不会受到百般欺辱和折磨。
有很多刚来宁古塔的犯人,由于想家或者受不了这里严酷的气候,也出现过不少类似于逃跑的案件,但是这些退休的军人们并没有报官抓他们,而是任由他们逃跑。
如果真的跑得掉,便不再去追究过问,如果跑不掉半路又回来了,这些军人们便会将他们抓起来,送至官府进行惩罚。
大多数出逃的人都饿死或者冻死在路上,只有少部分人又重新回到了中原。其实留这些罪犯在这里服侍“披甲人”,其一是为了方便那些“披甲人”的生活,其二也是在潜移默化中让这些罪犯带来中原的先进文化。事实可证,有了这批罪犯的到来,许多“披甲人”都学会了种地经商之道。
小结:
我们不论从电视剧还是在史书中看到的宁古塔都是一个不毛之地,许多罪犯听到自己被流放到宁古塔的消息之后都痛不欲生,可见宁古塔确实是一个非常恐怖的地方,毕竟一去不知何时再能回到故乡,回来的人也几乎屈指可数。
当然这些流放的罪犯们,也是清政府使用的一些手段,他们利用这些罪犯去改造自己的边疆,可以说是一个免费劳动力,最重要的是让这些罪犯们带来先进的农耕文明,使满清的退休军人学习种地经商之道,这样可以逐渐改变满清人只会骑马射箭的传统,也会让中原一些比较先进的文化流入到这个落后的地区中,这样一来反而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