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为什么古代朝廷要控制食盐呢?

  为什么古代朝廷要控制食盐呢?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古装剧里经常有这样的情节,某某百姓买卖私盐被捕,而且官府判下的罪行还挺重的。以扬州盐商为背景的电视剧《大清盐商》里,也经常能听到“盐政”、“盐道”这样的官职,一个个都是三四品的大官,至少也是厅级干部,级别可不低啊。

  由此可见,盐,这种今天看来再普通不过的调味品,却在古代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究其原因,是它的利润空间实在太大,让历代王朝都不得不动心!

  我们先来看一下盐在日常生活中,对我们人体的重要性。

  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NaCl),现代医学告诉我们,钠元素是身体必不可少的,而人体主要钠元素的摄入,其来源依靠的就是食盐。长期不吃盐,会导致低钠症,具体表现为四肢无力、神经衰弱、恶心呕吐、低血压,严重的话还会肌肉筋挛甚至产生昏厥。此外,长期钠摄入不足的话,身体就会从骨骼中吸收,导致骨质疏松。

  古人虽然没有这么全面的知识,但经验告诉他们,不吃盐是不行的。除了不加盐的食物吃起来十分寡淡外,最直观的感觉就是一个人长期不吃盐,干活、走路、挑担都会软绵绵得没力气。

  既然食盐是必须品,那就可以从源头生产、物流运输、终端售卖等产业链条上加以控制,从而获取各个环节的客观利润。这当中的商机,商人能想得到,朝廷自然也能看得到。

  从积极正面一点的角度来说,朝廷需要平抑生活必需品的物价,不能由着民间投机商人囤积居奇,坑害勤劳朴实的老百姓。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朝廷也十分垂涎食盐这块大蛋糕上附加的高额利润。

  虽然生活中还有其他很多必需品,但是水源到处都是,粮食蔬菜人人可种,动物可以豢养或者捕猎,这些东西源头广泛,想控制也控制不住,即便是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也没办法。而盐就有一个特性,那就是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方可制成,天然的就带有垄断性。

  沿海地区和盐湖地区需要把海水和湖水进行晾晒、煎制;盐矿需要开采和溶解提炼;还有一种井盐更是需要非常繁琐的工艺提取卤水。这都不是两三个人,一小笔资本就可以完成的,于是就方便了朝廷对制盐业的监管。

  有了“动机”,又有了“条件”,历代朝廷当然就开始攫取盐业中的巨大利润了。

  早在春秋时期的齐国,管仲最先提出了“官山海”政策,盐业资源归国家所有,在民间制盐的同时开始官方制盐,并且由国家出面把民间制盐全部收购、统一出售,从中赚取差价,这些丰厚的利润成功帮助齐桓公实现了富国强兵。

  除了卖给百姓赚钱,在管仲的骚操作下,盐在齐国更是一种重要的外交资源。

  齐国以西的许多国家,版图不临海,又没有盐湖、盐矿,齐国一旦把控住自己的食盐出口,这些国家就瞬间慌了神,为了自己的国民能吃上盐,他们只能听从齐国的号令,所以盐也就成了齐国称霸诸侯的一个重要条件。

  比如鄣国、宿国,就是这样两个地缘政治有先天性缺陷的国家,后来又在外交上惹恼了齐国,齐桓公和管仲就挥舞着“盐大棒”断了他们的盐路,两国国力日渐衰弱,最后齐国灭了鄣国,宿国也被宋国所灭。

  除了直接官方售盐,另一种简单的赚钱方式就是收税。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允许百姓自由开采售卖食盐,但是得向官府缴纳一定比例的盐税,这款税源也为秦国之后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助力。

  无论是收税还是专产专卖,此后历代王朝的盐政,基本都围绕着这两款套路打转转。

  西汉初年民生凋敝,为休养生息,汉廷就允许私人从事盐业生产,朝廷从中收税。但是朝廷宽松,诸侯国就钻了空子,他们自行产盐售盐,直接攫取巨额利润,甚至招兵买马对抗朝廷。

  比如后来发动七国之乱的刺头吴王刘濞,就仗着吴国地处东海的地理优势,发展食盐产业赚了个盆满钵满,连汉廷中央都没他财大气粗。

  为此,汉廷大为恼火,加上连续在匈奴、南越、西域等几个方向上的军事行动急需用钱,最终在汉武帝时对盐业和铁器进行了彻底的官方垄断。我们今天的烟草专卖局,其原理的雏形就来自于汉武帝手上确立的“盐铁专卖政策”。

  原本那些私人经营的产盐地,全部强制收归国有,部分原先活跃在制盐业各个环节的商人,也被收编成为汉廷直接管理的公务员——“盐吏”。由官府直接组织盐业的生产、转输与销售,彻底保证了官方的权威和收入,在经济层面巩固了西汉朝廷的中央集权。

  但是到了东汉,为了磨平西汉末年大乱对百姓造成的创伤,朝廷又开始轻徭薄赋,废除了私人经营盐业的禁令,仅仅通过间接的征税,来分享制盐业中的一部分利润。

  东汉在制盐业暴利上的退让,也跟当时社会的权力结构有关。

  起源于西汉时期的豪强势力,在东汉时期已经发展到了连皇权都不敢直接打压,而要变相笼络的地步,比如汉光武帝刘秀两任皇后郭氏和阴氏,都是当时首屈一指的豪强。这些豪强根植于东汉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利润可观的制盐业自然也在其中。

  等到汉末分三国,彼此交战不断,各方势力为了财政收入又重新将盐业收归国有、专产专卖。

  从此以后历朝历代时而收税时而专卖,甚至还有隋朝到唐开元年间一度放任百姓随意买卖食盐,不征收盐税。之后又有部分垄断的政策,比如唐肃宗年间规定朝廷只控制批发,而允许私人生产和零售。

  宋朝开始,又形成了盐引制度,也就是售盐、运盐的许可证,商人只有花钱购买了盐引,才有从事盐业的资格。

  明朝有商人运送粮食到边关换取盐引的事情,让商人直接参与解决边关粮食紧缺的问题。

  历朝历代尽管盐业政策五花八门,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盐业给王朝带来的巨大利益,大多数时期一旦国家缺钱,都会把脑筋往盐上动,把住这个命脉,自然金钱滚滚来,你说古代王朝能不控制盐吗?

  但什么事都不能过度,靠盐赚钱要是过了头,反而会加快国家的灭亡。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为了应付长城、骊山陵、阿房宫等国家级工程,秦廷不断增加盐税,以致秦时盐利二十倍于古,百姓吃不起盐,这也是揭竿而起的原因之一。

  高昂的盐价也催生了富可敌国的盐商寡头,无论是获得朝廷许可的官盐商,还是从事地下交易的私盐贩,这些人通过卖盐获取高额利润,转身就可能在乱世中掀起滔天巨浪。

  唐朝末年,黄巢出身盐贩世家,考科举几次不中,怒而造反,靠着家族积攒的财富迅速招兵买马,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个稻草,敲响了唐王朝的丧钟。五代十国中吴越的创始人钱镠,少年时贩私盐赚了第一桶金,天下大乱,他出钱募兵保护乡里,逐渐形成了称霸一方的势力。元末盐枭出身的方国珍,和盐工出身的张士诚,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掀起一阵阵腥风血雨。

  从黄巢、钱镠、方国珍、张士诚这些人的发家史来看,如果控制住了盐,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住盐商,从某种角度分析,也能够维护王朝社会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