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大秦王朝帝国的灭亡之始:秦始皇的接班人问题

  作为秦帝国的第一代领导人,秦始皇是不是未曾想过换一口气,改变秦历来奉行的暴力统治措施。然而,“暴”在某个历史阶段其实是一种合理的管理制度,秦始皇作为统一王朝的第一代管理者,六国刚刚灭亡,而秦对于他们而言,完全是一个外来的武装政权,民间反抗情绪持续发酵,反抗武装也相当活跃,在这个坐稳江山的关键阶段,对异己力量实施暴力打击,实施暴力管制,是每一个想要立足的新生政权都不得不去做的,虽然暴力可能导致统治危机,但没有适度的暴力更会连统治都谈不上。

  问题在于,维系一个政权的可持续发展,在稳固下来之后,就得实行管理转型,要换一口气,第一代国家元首嬴政,有没有这个打算?从历史的记载来看,是找不到蛛丝马迹的。但有一点迹象表明,秦帝国内部对于秦的暴力政策,并非铁板一块,而是有分歧的,而这个分歧的代表就是公子扶苏。始皇三十五年,即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坑杀术士,也就是史上所传说的坑儒,管理层内部就出现不同的声音,公子扶苏向父亲提出抗议:“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这是秦管理层内部对暴政管理制度发出的第一个反对的声音。秦始皇对这种政治诉求的态度是:“怒”。

  扶苏姑且算是一个改良派,秦始皇对这一派人的代表实施了政治流放,扶苏被派遣去北部军区当“政委”,辅助总司令蒙恬开展守边工作。秦始皇的这种安排应该是颇具用心的,他可能意识到秦一贯实行的暴力政策还有很大的惯性,而且在他手上还会达到巅峰,不可能在他任上结束,嬴政必须利用这股政策的力度和惯性,奠定一个国家的法制基础,打造好政治框架,乃至一切的经济基础。而当时执行暴力高压政策的,不止是秦始皇一人,还有一个集团,这类人占据政权的高地,覆盖全国的行政司法军事领域,扶苏在他们眼里无非是一个异类。秦始皇也许觉得有必要将扶苏保护起来,而最好的保护就是边缘化,安排到边疆地区去,而且在流放扶苏后,一直没有确定新的接班人,这其实是秦始皇为实行管理转型而下的重要一步棋。

  还有重要的一点,扶苏到边疆地区不是纯粹的文职人员,而是和秦帝国最强大的军团结合,等于给了他一个利器,方便他适当的时候操作。而在完成这个政治小动作的同时,秦始皇的政策似乎没有松动,但他的心态似乎在改变,有一个这样的细节:就在流放扶苏的第二年,秦始皇收到一块玉璧,同时还收到一条信息:“祖龙明年死”,这是民间对暴力政策的一种情绪反弹,希望管理者第二年就死。奇怪的是,秦始皇并没有像往常那样组织各种力量在民间实施搜索和屠杀,他的反应是“默然良久”,他可能是在反思现有政策了。一代暴君的非暴力反应,说明当时的暴力政策在疲软,执行人的心态也在疲软。

  对于扶苏的保护和重视,不是笔者的猜测,历史上还是揭示了答案,秦始皇死于视察工作的专列上,最后指令就是:长子扶苏回咸阳主持丧事。这点睛一笔把所有谜团都解释清楚了,在秦始皇心里,扶苏其实就是真正的接班人。而赵高对此的解读也说明了问题:丧事主持人当然是新的国家领导人。以赵高为首的官僚,是暴政政策既得利益者,从他们的恐慌反应来看,秦始皇确实想更换管理作风了。因为扶苏是当时众所瞩目的仁义政治路线执行人,是政治路线的转换者,民间对扶苏将来改变管理路线有着相当的期待,以至于后来的陈胜吴广还要打着他的旗帜。

  政治政策将会大变,对于原有的班子,有着发展眼光的先帝,是没有兴趣去保护的,先帝注重的是发展规律,而不是老友情谊,该牺牲的就牺牲吧,也许先帝早就做好让原有班子陪葬的打算,这引起了旧有官僚机构的恐慌。扶苏一旦回归,出于自保,他们必须出手,因此导致灵位前矫诏,拉拢立场不稳的李斯,扑杀前一代元首指定的接班人。老臣李斯的心态极其复杂,在先帝的眼里,他应该是新班子的成员,然而,老李在某个时候是个很不聪明的人,他把自己和旧有班子捆绑得太紧了,缺乏一点超然的姿态。在关键的时候只想到自保,而不是想到开创政治新局面,他居然屈从了,一个政治人物自私到这个地步,充分暴露了他是政客而非政治家的面目。老李的格局还是没有跳出仓库老鼠的境界。

  有人可能奇怪,秦始皇指定一个政策风格完全和自己相左的人继位,为什么呢?政治这玩意很奇妙,上一代元首眼中的接班人,不一定是忠实执行他路线的人,有智慧的元首不一定注重自己政策的顺延,而是注重政策的自然转换,他可能会找一个能改变的人,而不是找一个坚定继承的人。因为有些事情在先帝任上不方便做,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任务,要给后来人空间。瞧瞧叶利钦指定普金,你就明白了。

  赵高的得逞,秦帝国没有及时完成转型,一者因为秦皇的猝死,还来不及动手给扶苏开路;二者因为缺乏沟通,无法断定扶苏有没有领悟父亲流放他的政治动机。倒是北部军区司令蒙恬点明了,当朝廷赐死扶苏的矫诏到来时,蒙恬制止说:“皇上让你监管一支三十万人的精锐军队,肯定不偶然,再等等看。”话讲得很明白,扶苏为什么还选择听命自杀呢?这说明始皇父子处于一种信息未能沟通的状态,从公元前212年流放到公元前210年的三年当中,帝国的管理者和接班人:嬴政扶苏父子,可能没有进行过任何交流,扶苏没有从父亲那里得到任何有效的指示或暗示。因此,扶苏也就没有任何信心去确认这是一次假命令。很可惜,如狼似虎的数十万北部军团,秦始皇给儿子扶苏的一手好牌,却因为其仁义懦弱的个性给浪费了,这是怎样的坑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