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朝的和亲公主到底有多悲惨?
汉、唐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伟大王朝,所谓汉家气魄、唐家雄魂是也。
但是,这两个朝代都热衷于和周边少数民族搞“和亲”。
汉高祖刘邦是“和亲”政策的始作俑者。
西汉初年,匈奴南下。汉高祖亲率三十万大军迎战,准备以军事力量对抗的办法解除北方的边患。但是,大军到了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就被匈奴四十万人马围困在白登达七天之久,后以贿赂冒顿阏氏才得以解围。
围困是解除了,但边患还在。怎么办呢?
建信侯刘(娄)敬出了个馊主意,说:“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革,未可以武服也。陛下诚能以适长公主妻单于,厚奉遗之,彼知汉女送厚,蛮夷必慕,况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外孙为单于。岂曾闻(外)孙敢与大父亢礼哉?”
所以,“和亲之论,发于刘敬”。
事实上,和亲并不能限制匈奴的抢掠活动。
匈奴人除了得到香车美女外,还得到西汉每年送来的大批絮、缯、酒、食物等,而且还可以达到通关市的目的,以获得所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即“和亲”,根本就是送钱、送女人以乞求平安。
刘邦起初被刘敬的迷魂汤灌得迷迷糊糊的,真的想把自己与吕后的独生女儿鲁元公主下嫁冒顿,梦想日后鲁元公主生下的小冒顿因为是自己货真价实的外孙,会乖乖听信外公、舅舅的话。相较之下,吕后显得清醒,知道这不过是一个政治买卖,即使鲁元公主生下的小冒顿是货真价实的外孙,也会是养不熟的白眼狼,该咬人的时候照咬,强烈反对。最后刘邦只好找了皇族宗室的一个公主作为鲁元的替身送到了匈奴。
最富于讽刺意味的是,刘邦驾崩,吕后当国,匈奴女婿冒顿居然又指名道姓,要吕后嫁给他,赤裸裸的挑衅和侮辱。
实际上,从高祖六年(公元前二0一年)至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一四0年),《汉书》记载和亲事就有九处之多,西汉王朝对匈奴极尽贿赂之能事,但匈奴带来的边患见于记载的尚有二十来处。所以说,和亲只不过是给民族关系上披上了一层和平友好的外衣而已,根本谈不上什么和睦亲善。史书也直言“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背约”。刘敬首倡和亲的目的根本就没有达到,也不可能达到。
为此,宋代大史学家司马光曾经说:“盖上世帝王之御夷狄也,服则怀之以德,叛则震之以威,未闻与为婚姻也!”
西汉武帝时代,武帝恨匈奴恨到了极点,虽然尽力打击匈奴,但还是不得不推行和亲政策,把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下嫁给乌孙国王昆莫,目的是拉拢昆莫和自己一起夹击匈奴。
年方十六岁的细君公主嫁给七十多岁的糟老头,个中悲愤,不言而喻。
实际上,昆莫并不想和汉朝合击匈奴,他在接纳刘细君的同时,也迎娶了一位匈奴公主,并封之为“左夫人”。细君公主只好屈居为“右夫人”。
这还不是最惨的,最惨的是,昆莫觉得自己体衰气弱,劝细君公主说:“我来日不多,趁着一息尚在,就把你嫁给我的孙子军须靡吧。我有十个儿子,可都不成器。军须靡早晚是乌孙之主。即使你不愿意,按照风俗,我百年之后,军须靡也可以按照本国习俗‘继承’你……横竖都一样,你就从了吧。”
爷爷把自己的老婆嫁给孙子,这不是“乱伦”是什么?刘细君气得浑身颤抖,咬碎牙齿向长安呈递奏章。
但汉武帝的回答却是冷冰冰的:“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
刘细君只得认命,在屈辱中“转嫁”给了军须靡,在饱受折磨中香消玉陨。
刘细君在乌孙的日子,满打满算,前后不过五年!
刘细君既死,而拉拢乌孙的战略目的还没达到,认准了路就不肯回头的汉武帝再遣楚王孙女刘解忧和亲。
刘解忧的命运比刘细君要好一些,先嫁给军须靡,军须靡死了,转嫁给军须靡的弟弟翁归靡。虽是乱伦,也只是兄弟间的乱伦,没有乱了辈分。
而刘解忧身在异邦,心系故土的种种凄凉和悲楚都是可以想象得到的。
西汉朝和亲代表人物是王昭君。
王昭君面对的“乱伦”问题最严重。
王昭君出塞之初要嫁的人是呼韩邪单于,彼时,昭君刚刚二十岁,呼韩邪单于已年近五旬。
同样,年龄上的相距,注定了他们不可能一起白头、厮守终生。
嫁到匈奴第三年,呼韩邪单于精衰力竭,挂了。
王昭君只得按匈奴俗转嫁给继位的呼韩邪之子雕陶莫皋。
雕陶莫皋可不是什么善类,他得到王昭君后,就把王昭君与父亲呼韩邪单于生下的孩子伊图智伢师杀了。
而在与王昭君生活了十一年后,雕陶莫皋也挂了。
继承单于位的是雕陶莫皋的大弟弟且糜胥。
作为雕陶莫皋的老婆王昭君,还得继续依游牧民族收继婚制的习俗嫁给了且糜胥。
最终,王昭君再也承受不住这种屈辱,彻底崩溃,选择了服毒自尽,时年三十三岁,被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
这个“青冢”,大史学家翦伯赞曾专门去探访和拜祭过,并写下了《内蒙访古》一文。该文后来收录入高中语文教材。
文中,翦老大加称颂和赞美王昭君,称王昭君是巾帼英雄。他说:“现在还有人反对昭君出塞,认为昭君出塞是民族国家的屈辱。我不同意这样的看法。因为在封建时代要建立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不能向我们今天一样,通过各族人们之间的共同的阶级利益、经济基基础和意识形态,主要的是依靠统治阶级之间的和解,而统治阶级之间的和解又主要的是决定于双方力量的对比,以及由此产生的封建关系的改善,和亲就是改善封建关系的一种方式。”
话是说得冠冕堂皇,但是,说和亲可以建立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那么匈奴为什么不肯把他们族群里的美女送入中原?却反过来指定汉庭必须送美女给他们呢?
可悲的是,这种用胸脯换和平的“策略”,也被赫赫大唐王朝继承了。
如果说,西汉对外和亲的记载只有九处的话,唐朝的和亲记载就是其两倍!
千古一帝唐太宗最舍得下本,他许嫁薛延陀王真珠可汗的,那可是亲生女儿新兴公主!
历史上最有名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其实也只是吐蕃王的侧室。
而金城公主的和亲,几乎不算和亲,性质上根本就是进贡。
唐中宗把金城公主进贡给吐蕃人后,吐蕃人仍不满足,不断入侵。继位的唐睿宗不胜其扰,只得把黄河河西九曲之地割让给吐蕃,让吐蕃取得战略地理上的优势。
这是唐朝“和亲史”上最赔本的一次屈辱和亲,也是唐朝割地的开始。
唐玄宗时期更是唐朝屈辱和亲的密集期,这期间永乐公主、燕郡公主、东华公主、宜芳公主、固安公主、静乐公主、东光公主等等先后送给了契丹人与奚人,但契丹人与奚人并不领情,把这些和亲公主像宰猪羊一样宰杀了。
以宜芳公主为例。
宜芳公主是唐玄宗妹妹长宁公主的女儿,唐玄宗为了交好奚族首领李延宠,遣宜芳公主前往东北和李延宠成亲。
宜芳公主经内蒙古辗转到达了奚族与李延宠完婚。
李延宠本人并非真心归附唐朝,包藏反叛之心,一直秘密联络周边的少数民族反叛唐朝——当他与崛起的契丹族达成共同起兵反叛大唐的协议,为了表明决心,他悍然将前来和亲的宜芳公主斩杀祭旗,以壮声威。
自古以来,和亲的公主多不得善终,但宜芳公主的下场堪称悲惨之最,初来乍到,就被当成牲品砍下了头颅,时年只有十七岁。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记:“745年,唐廷试图用建立新通婚联盟的办法来恢复和契丹的关系,但是没有成功,送去的皇室新娘被杀。”
汉朝、唐朝的和亲,真的丢尽了华夏民族的脸。
相较之下,大明王朝二百七十七年历史,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堪称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强硬、最有骨气的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