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的覆灭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崛起有什么关系?
你真的了解明朝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在一些明朝晚臣看来,后金的崛起似乎是在一夜之间,让人触不及防。当努尔哈赤还仅是明朝龙虎将军的时候,他麾下的部落也算是女真各部中比较听话的,但就是这么听话的一个部落,在万历四十八年的时候揭竿而起,随后仅是几代人的时间,便将诺大个明朝搅的天翻地覆,先是横扫了整个辽东半岛,接着入主山海关,最后将南明弘光王朝彻底根除,完成了统一南北的大业。
如此惊人的速度,实在是令人咋舌,以至于在清朝时期,还是有人觉得满清的发家史就像是一部年度励志大剧。即便是大明亡了几十年,那些明朝遗老们提起大清就是一顿臭骂,直呼其野蛮落后,就算是到了晚清时期,保守派们还是坚持着大清当年是靠着“弓马骑射取天下”的观念,对洋务运动及其排斥,也难怪被骂。
然而在十七世纪时,曾亲身来到过中国的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记录下了另一番场面。
卫匡国,一个来自意大利的传教士,本名叫:Martino
Martini,他在1643年来到中国,并在中国呆了十八年后,病故于杭州。在中国的这十八年,恰逢明清易代,而他一直以一个外邦人在中国的身份,现在客观的角度,将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写进了他的著作《鞑靼战纪》中,他的这部著作,也成为了后人研究这一段时期历史的重要史料。
在这本《鞑靼战纪》中,记录了这么一件怪事,正是关于在1644年清军入关所引发。
在卫匡国的记载中,尽管吴三桂已经成为满清的一个重要势力,加入了清朝阵营,但是清王朝依然在自己的地盘上以及能够掌控到的土地上集结大批的军队,这支队伍规模空前庞大,而在这支清军的队伍中,却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伏尔加河的蒙古部落军队。并且卫匡国在书中确切的将他们认定为与莫斯科和波兰相熟悉。难道这些远在东欧的蒙古部落,都加入了八旗阵营?
当然了,卫匡国记录的这部分没有确切证据支撑,这些与莫斯科和波兰相熟悉的蒙古军队是那一支部落,如今也没有去确切的答案。但是这一条记录中,依然给人透露出这么一丝线索,那就是在发家前的清王朝,绝对不像是那些明朝人眼中那个“封闭落后”的女真部落。与之相反,能够联系上蒙古部落,对于刚建国的清王朝来说,并不是什么稀罕的事。
毕竟从努尔哈赤时期开始,女真族的强大,一直到后金崛起,都不是关起门来搞发展,而是得到了一条重要的商贸路线,依靠着沿线地区的帮助发展起来的,那就是草原丝绸之路。
即便是在大陆上,那纵横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也不单单是一条路线。比起那一条沿着河西走廊蜿蜒进入中原的传统丝绸之路来看,这草原丝绸之路的历史比其更为悠久,那些来自中亚以及欧洲的商旅们,从西域进入到蒙古草原,然后再从这里进入到汉地或是辽东,这条线路上的商贸活动火热程度不亚于传统的丝绸之路。依靠着这条草原丝绸之路,辽夏金元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国家在此获利颇深。
直到在明朝隆庆年间以后,“封贡互市”国策的推行,这条沉寂已久的草原丝绸之路重新焕发生机。中原的瓷器、丝绸、茶叶等货物再度输送到草原,在草原各部落之间流转,来到东欧等地。同一时期的俄罗斯人也正在向东推进,一起的还有中西亚各国的商旅,不仅是东南沿海的海上丝绸之路红红火火,还有长城以北的茫茫草原上同样有着丰厚的利润。
这个在隆庆时期重新开启的贸易时代,本身就是时代给予明朝的一个馈赠。若是明朝的有识之士能够认清这背后发展的利润和空间,并及时调整好国策,那么明朝后期“国库空虚”的危机或许就能够避免。而遗憾的是,就在这条草原丝绸之路大放光芒的时候,大明王朝正处在万历皇帝歇班怠政的时期,又怎会看到背后的价值。
正是明王朝对这草原丝绸之路置之不管的态度,成就了身在东北的女真族,将这大好的机遇拱手送人。
当时女真族手中一件“硬货”,凭借着这件“硬货”发家致富,那就是:貂皮。
草原丝绸之路大热时,东北的貂皮价格一路攀升。在《酌中志》中记载,万历年间,貂皮就已经成为了名贵的奢侈品,甚至是达官贵人间送礼的必备品。同时期的东欧,貂皮贸易更是暴利,一件貂皮从中国东北贩运过去,转手间价格就翻了几番,被人称作“软黄金”。
努尔哈赤在早期发家的时候,貂皮就作为珍贵的物资成为了争夺的对象。当时东北在貂皮贸易方面,主要被科尔沁部和乌拉部控制,经过努尔哈赤对其各种软硬兼施下,总算在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2)彻底平定乌拉部,并与科尔沁部结成同盟。从那以后,草原丝绸之路暴利的貂皮贸易,就由女真独享。
貂皮贸易的火热,为女真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这次钱也成为了后来一扫中原的本钱,换来了大量的战略物资,其中就有重要的火器。
长久以来,明朝的火器一直是制约北方各族的重要战略武器,但是草原丝绸之路给女真带了丰厚的经济收入,这一“独家专利”不再是由明朝独享,女真也能够装备火器。归根结底就是草原丝绸之路北接俄罗斯,东部一直延绵到土耳其,这两个地方盛产的火器也成为了重要的商品充斥在这条丝绸之路上,就连擅长游牧的鞑靼部落,也都刀马换枪炮。在明朝万历三十一年云中之战上,鞑靼将火器连营四十里的大明军队打得无力反抗。弓马为主的鞑靼骑兵在得到火器后都能抵挡明朝大军压境,更何况手中掌握着貂皮生意的努尔哈赤更为财大气粗。
万历年间的君臣们自然不知道此时北方的游牧民族正在进行质的改革。
那么在努尔哈赤起兵以前,明朝真的没人发现女真的崛起吗?
其实是有的。我们翻看万历中后期边关塘报能发现,有着许多关于鞑靼各部走私火器甚至是私挖工匠的情报。在万历三十一年,明朝火器专家赵士侦就指出,早在万历九年时,努尔哈赤就不断的通过用貂皮来换火器,并招募大量能制造火器的能工巧匠,若是不加制止,后果不堪设想。
然而有如此精密的情报分析,当时的明朝还是没有用重视起来。反倒是明朝对于火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不如以前,例如赵士侦所研发的新式武器也没有被大规模生产。在万历三十二年,兵部职方郎中徐銮视察神机营时,就发现这个曾经世界上最好的火器机动部队,已经是残破不堪,大部分的火器都是残次品,火器战车挡板由于没有专人维护,已经腐烂。在十五年后的萨尔浒战争打响时,明朝才发现自己的火器竟如此不足,连忙赶制,以至于有的士兵在上战场之前,连火器都还没有摸过。
直到努尔哈赤起兵以后,面对着如此彪悍的女真军队,明朝才意识到,这些北方的游牧民族不再是当年那个可有可无的北方蛮夷。在努尔哈赤进攻辽东时,八旗的火器部队就有四千人规模的火器部队,大型火炮九十门。在辽阳之战的时候,明朝与八旗之间的火器部队来过一次对轰,结果是在一阵狂轰乱炸之后,明军竟只剩七名幸存者。
在《满洲实录》的记载中,八旗军队就依托着战车上的火器,向着明朝军队发起进攻,在后来的后金、满清的扶摇直上,从来的不是单单依靠着弓马打天下,正是他们目光的远大和对于新技术的学习追捧。
结语:大明王朝的覆灭,原因并不单单在女真从黑山白水中走出,更多的是早万历中兴时期,对于外界的发展保持着一种井底之蛙的态度,以及对潜在威胁的放置不管,让人不禁一声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