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清朝宗室爵位晋升制度是什么样的,郡王升到亲王很难吗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郡王到亲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亲王、郡王,同属王爵,都是清朝宗室中,最有地位的爵位。不过,两者之间,毕竟还有差距。从亲王被贬到郡王,只需要一纸诏令。

  即便去世的亲王,都能削夺谥号。郡王想要到亲王,却需要付出许多。想要了解郡王如何晋升为亲王,就必须对清朝宗室爵位的形成,有一定的了解。

  清朝对宗室爵位的划分,在关外后金时期,就已经初具雏形。当时已经出现贝勒、和硕贝勒的区别。但是,到了皇太极称帝后,宗室的爵位划分,才开始逐渐清洗起来。

  并且有了按照等级划分的宗室爵位制度。当时的宗室爵位制度,仍有很大不足。

  皇太极划分时,规定亲王、郡王,全都允许世袭罔替。也就是亲王的子孙,将来也可以继承亲王的爵位。这就是后来“铁帽子王”的来源。

  这种做法,有很大的缺陷,那就是供养宗室所需要财政支持,对于国库来说,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负担。所以,到了康熙、雍正时期,宗室待遇一直有所调整。

  直到乾隆时期,才形成定制。除了爵位等级的划分。乾隆时还规定了对宗室爵位分封的规例。一种是恩封,一种是功封。所谓恩封,就是那些凭着血缘关系得到分封的宗室近支。得到恩封的,大多数是皇子为主。

  他们年满十五岁以后,就会由宗人府奏请,由皇帝为他们加封。当然,不是所有的皇子,都能得到恩封,获得爵位。如果没有得到皇帝允许的,就会暂停五年。五年后,由宗人府再向皇帝提请。以此类推。

  也就是说,恩封能够得到的爵位,只有皇帝能够做主。换句话说,如果是通过恩封得到郡王爵位的,除非皇帝认同,否则,一辈子也不可能获得亲王爵位。而这种爵位得到后,是不可能世袭罔替,而是每一代都会不断递减。

  除了恩封,还有功封。功封的对象,按照乾隆时期的规定,就是那些立有军功的宗室。但是,到了乾隆以后,一些有其他功劳的宗室,也会得到功封。这种分封,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功劳。

  所以,郡王如果想要得到亲王的爵位,就必须立下跟亲王爵位相匹配的功勋,才可以服众。这种功封的爵位,可以世袭罔替,比恩封更为特殊。

  当然,这种分封的爵位,最重要的标准,还是皇帝的意见。毕竟,无论是恩封、还是功封,都需要得到皇帝的批准。

  这样才可以体现“恩由上出”的说法。同时,可以让皇帝大权在握,更好收服人心。乾隆的这个做法,其实是为了让宗室不断凝聚力量,奋勇立功。也是定下一套较为完整的宗室分封制度。让后世可以有一个参考的模板。

  也就是说,无论功封,还是恩封。一个郡王想要成为亲王,就必须得到朝廷中,最高掌权者的同意。否则,再有功劳,也无济于事。一般来说,这个最高掌权者会是皇帝本人。不过,偶尔也有例外。

  晚清的时候,朝廷掌权人是慈禧。当时从郡王升任为亲王的,最直接例子,就是晚清的庆亲王奕劻。奕劻当年继承爵位的时候,原本只是得了一个辅国将军的封号。

  按照清朝宗室爵位的封号,辅国将军是一个品级不高的爵位,数量较多。大部分人都很难向上继续走。

  可是,奕劻不同。咸丰年间,奕劻因为帮助慈禧的弟弟桂祥给慈禧写信。平常一封信看不出来什么功底。可积年累月的写,让慈禧对奕劻逐渐赏识。

  奕劻的爵位,开始不断提升。从辅国将军,一路升到贝子、贝勒、郡王,亲王,最后还得了一个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

  所以,归根到底,如果一个清朝的郡王,想要升任为亲王,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还是朝中有人,可以对他帮衬一把。否则,像奕劻那样得到的亲王,就属于功封亲王。奕劻本人在晚清政坛上,并没有太多显著政绩,也没有什么瞩目的能力。

  他最大的本事,就是懂得讨慈禧开心。而慈禧也清楚奕劻的本事:“他啥水平我能不知道吗?但是看来看去,还是他贴心”。所以,才一路从辅国将军,一路升到铁帽子王。这个跨越难度,比郡王升任亲王,高的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