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春秋初期,晋国经历了哪些战争?晋国是如何称霸的?

  晋国,周朝周武王之子的姬姓诸侯国,春秋时期的一代霸主,在鼎盛时期曾独霸中原。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秋以来,周天子王权急速堕落,虽然周王还是名义上天下共主,诸侯还承认周王的统治,如诸侯即位需要天子承认,履行着向天子进贡的职责,还要派遣军队随周王出征。

  但天子对诸侯的实际控制权已经失去,各个诸侯国不仅对周王室阴奉阳违,周桓王在与郑庄公的孺葛之战失利后,更是让天子的威严扫地。与王权衰落不同的是,各个诸侯国的势力逐渐增强,成为春秋时代的历史主宰者。下面本文将讲述春秋晋国初期的战争。

  一、战争方向

  春秋晋国初期从曲沃桓叔到晋惠公,根据资料的统计这一阶段晋国共进行了23次战争,其中7次是围绕内乱进行的战争,所占比例为30%。兼并战争共有8次,占总次数的21%。其他的战争有8次,包括有与戎狄的战争4次、与秦的战争3次、尊王战争1次。

  在这一阶段的战争中,我们可以发现晋国的主要战争方向有两个:一是内乱战争、二是兼并战争。内乱战争历经曲沃桓叔、曲沃庄伯,最后由曲沃武公以一军为诸侯,代替翼侯成为受王室承认的晋国统治者,宣告晋国内乱的结束。

  在结束了内乱,平定了晋国的政治局面后,晋国的统治者把战争的主要方向放在了开疆拓土上。虽然文献明确记载的关于晋国的兼并战争只有五次,但如对荀国、董国、贾国等国家的兼并没有加以记录,因此关于晋国兼并战争的次数应该达到了十数次之多,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战争方向。

  二、晋内乱

  1、内乱起始

  进入春秋之后,晋国并没有在政治舞台上、军事战场上显山露水,反而陷入到了长期的内乱中。晋国的内乱以上溯到春秋之前的晋穆侯时期,当时太子和少子分别在条之战和千亩之战后出生,晋穆侯为了表达对条之战失败的愤怒及表彰千亩之战的胜利,太子命名为仇,少子取名成师。

  对于这样的名字,当时晋人就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取这样的名字会造成国家的灾难。他说:“异哉,君之名子也!夫名以制义,义以出札,礼以体政,政以正民。是以政成而民听,易则生乱。嘉耦日妃。怨耦日仇,古之命也。今君命大子日仇,弟日成师,始兆乱矣,兄其替乎?”

  太子仇即位后就是晋文侯,晋文侯是晋国历史上比较有作为的一位统治者。在晋文侯统治期间,“平王东迁”,周代从西周过渡到东周。在东迁中,晋文侯率领军队护送周平王迁至洛邑,并且杀掉虢公翰拥立的携王,保持了周王室的权威性。史书上用“周之东迁,晋郑依焉”来表达晋文侯在“东迁”过程中的作用。

  周平王为了表彰晋文侯,赐予他“秬一鬯卣,彤弓一,彤矢百,卢弓一,卢矢百,马四匹”。晋文侯死后,子昭侯即位。昭侯即位之后就封文侯的弟弟成师到曲沃,称为曲沃桓叔。曲沃桓叔的分封标志的晋国内乱的开始。

  2、桓叔时期

  曲沃桓叔在58岁的时候被晋昭侯分封到曲沃(今曲沃县)。曲沃与当时晋国的都城翼城相距不远,并且“曲沃邑大于翼”,大邑意味着有更多的人口和财富,同时军队的兵源也更多。当时各国特别注意限制小宗的所拥有邑的规模,限制小宗的邑的发展,以免对大宗造成威胁。

  祭仲就曾议论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曲沃与晋侯之间的第一次战争发生在晋昭侯七年,当时晋侯臣子潘父杀掉晋昭侯,打算迎立曲沃桓叔为晋侯。

  但以小宗代大宗的条件并不成立,虽然周王室权势已经衰退,但是各国依然把他当作天下的主人,周王室制定的礼乐制度,依然具有束缚力,而弑君篡权之事俨然是对王室的挑衅,要受到严厉的惩罚。即使到了春秋时期,弑君之事虽然屡有发生,但作为霸主之国,无论是齐国还是晋国,都会兴师问罪。

  比如齐桓公以诸侯之师讨伐晋国里克的作乱,当时里克杀掉献公的继承人奚齐和悼子。晋国发兵将桓叔拦截在路上,桓叔战败,晋国人和大臣拥立昭侯的儿子为晋孝侯,曲沃小宗并大宗第一次的尝试以失败告终。

  3、庄伯时期

  曲沃桓叔死后其子继立为曲沃庄伯。曲沃庄伯仍以兼并翼,完成曲沃代翼为最重要的任务。根据文献记载庄伯时期一共有两次对翼的战争,实际情形应该不止于此,当时曲沃和翼势同水火,双方都以兼并对手对最大的任务,因此双方的战争应该是很多的,而史料上没有记录。

  庄伯对翼的第一次战争发生在晋孝侯十六年(公元前七百二十四年),曲沃庄伯攻进翼城,杀死孝侯,但由于晋人此时拥护的仍然是翼城大宗,晋人联合起来攻打庄伯,庄伯只好回归曲沃,晋人立孝侯弟为鄂侯。经过这一次的失败,曲沃庄伯认识到,光凭武力并不能占有翼城,而要取得合法的地位,首先要获得周王室的承认。庄伯积极拉拢王室,并且和在王室担任卿士的郑庄公交好。

  晋鄂侯六年的时候,曲沃庄伯发起了第二次对晋的战争,庄伯在此次战争中联合郑国和邢国,周桓王也派出身边的臣子尹氏和武氏帮助庄伯。庄伯借助周王室的名义,又有郑、邢两国的给其助威,很快就将翼城攻破,鄂侯逃到随地(今山西介休)。在赶走鄂侯之后,庄伯背叛了周桓王,于是周桓王就命令虢公讨伐庄伯并任命鄂侯子光为哀侯。

  4、武公时期

  哀侯二年(公元前七百一十六年),曲沃庄伯去世,其子称代立,是为曲沃武公。曲沃武公又称晋武公,晋武公完成了曲沃并晋,晋国政权领导从大宗过渡到小宗。曲沃武公兼并晋的过程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武公利用陉庭人对晋侯的仇恨,取道陉庭的南鄙发起对晋的战争。这一次战役发生在晋哀侯九年(公元前七百零九年),晋武公依靠强大的军事实力,打败晋君军队,并且在汾河旁抓获晋哀侯,晋人拥立小子侯。

  第二个步骤是晋小子侯四年(公元前七百零五年年),武公威逼利诱小子侯来到曲沃,杀掉他。第三个步骤发生在晋侯缗四年(公元前七百零三年),这一次曲沃处于守势,晋国联合其他五国,形成六国合攻曲沃的情形。晋国多年受到曲沃的攻伐,疲惫不堪,因此决定发动主动进攻,试图扭转战场的不利。

  晋国联合虢国、芮国、梁国、荀国、贾国等六国联合攻打曲沃,在这次战役中,曲沃武公没有被晋国的气势压倒,沉着应战,很快打破了六国攻势,瓦解了这次危机。通过这次战役曲沃武公清楚了解到晋国已经是强弩之末。第四个步骤在晋缗侯二十九年时,曲沃武公攻打晋国,杀掉晋侯缗,通过贿赂周僖王,建立一军成为晋侯。

  晋国的第一次内乱,曲沃小宗实现了代替翼大宗的政治变革,结束了晋国六十多年的动荡局面,促使晋国国内的政治局势走向平稳。同时内战的结束也宣告,晋国迈出了由内向外的步伐,从兼并周边小国,最后发展到称霸中原。

  三、向外兼并战争

  1、武公时期

  晋武公并晋的成功,结束了晋国六十多年的内乱,终结了晋国动荡的政治局面。晋武公在成功并晋以后很快就认识到晋国要想快速的发展,必须突破“河汾之地,方百里的”地域局限,扩展晋国的疆域。晋武公对夷的作战,标志着晋国的战争重点从内战转移到了对周边国家的兼并战中。

  夷是周大夫诡诸的封地,也就是晋文公时期进行夷之蔸的之地,其地望大概在南阳之地。晋武公时期曾经发兵攻打过一次夷国,抓住了夷诡诸,由于葛国为其求情,晋国撤去。晋国撤兵以后,夷诡诸没有向蔑国酬谢,因此蔫国怀恨在心,偷偷联络晋武公,要求“与我伐夷而取其地”。晋武公于是顺水推舟,出兵攻打夷国,杀掉夷诡诸,兼并其地。

  晋武公第二个兼并的对象是荀国。荀国在晋侯缗时期曾经帮助晋侯攻打曲沃,而其地望又距曲沃不远(今山西新绛附近)。故武公三十九年的时候,“灭荀以赐大夫原氏黯,是为荀叔。”此外据考证,晋武公还曾灭掉董国和贾国。董也就是祝融八姓中己姓的董国,地望在今山西省闻喜县境内,距离翼城不远。而记载董国曾和荀国一起背叛晋国,因此晋武公很可能在灭掉荀国以后,就立马灭掉了董国。

  贾国,姬姓之国,其地望概在今临汾贾乡。贾和荀国一样都参加了晋侯缗组织的六国对曲沃的讨伐,和曲沃结仇,因此贾国也逃脱不了灭国的命运。根据上述关于晋武公时期的兼并战争的描述,我们可以认识到晋武公时期晋国的国力还是比较弱小的,其军事和经济实力不足以支撑晋武公展开大规模的战争,而一些距离较近、国力弱小的国家成为晋武公兼并的对象。

  2、献公时期

  晋武公死后其子诡诸继立,称为晋献公。晋献公在晋国历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献公在武公之后进一步扩展了晋国的领土,晋国土地在晋献公时期突破汾河的范围,向南扩展到黄河以南的范围,也就是史二辂上所记载的“河外列城五”之地;向西和秦接壤“晋强,西有河西、与秦接境”;向东则受到太行山的阻隔,发展缓慢。

  而晋国北地则多为戎狄所居,晋人也把赤狄所居之地,看为晋国开疆拓土的主要地域,“狄之广莫,于晋为都。晋之启土,不亦宜乎?”,但在献公时期,由于国力受限,对于戎狄战争不轻易为之,晋国的北疆只扩展到今山西霍州附近,史书记为“北边狄”。

  晋献公时期的主要兼并战争有四个:第一是献公十六年的灭耿、灭霍、灭魏之战;第二场是十七年的伐东山皋落氏;第三则是灭虞、虢之战:第四是对河外列城五的占据。在晋武公和晋献公时期进行的兼并战争中,晋国逐步扩大了自己的疆土,将自己的边界不断向东和向南发展,取得了向中原前进的重要通道,不仅为晋国以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同时也保证了晋国继续向南和向东发展。

  四、总结

  这一时期的战争虽然从战争次数、战争规模比不上中后期的战争,但这一阶段的战争对以后晋国的发展和变革具有重要意义。一政治上,通过这一阶段的内乱战争,晋国完成了“小宗代大宗”的变革。二拓广了疆土,掠夺了民众,为晋国发展提供了物质支持。三在战争中抢占了有利地形,有助于晋国下一阶段战争的胜利。在这一期战争中晋国消灭掉虢国,夺得虢国的土地。虢国处在秦国东出的要道,晋国占领此地也就遏制了秦国向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