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的赵氏孤儿,赵氏为何要被灭门呢?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封建社会宫廷内部的派系斗争有时候比战场还要激烈血腥,这一点在电影《赵氏孤儿》中有很详细的描写。
在电影《赵氏孤儿》中,主要情节大概是这样的:作为跟随晋文公重耳起家的赵氏,不断成长为晋国实力最强大公卿。但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晋景公的暗示下,屠岸贾将赵氏一家几乎全数斩首,只留下还是婴儿的赵武。为了保护赵氏血脉的存续,庄姬、韩厥、公孙杵臼、程婴等人前赴后继,在付出惨痛代价后,终于帮助成年的赵武恢复家业,并且手刃了屠岸贾等仇敌。
当然,电影毕竟是电影,而且在情节上与小说性质的《东周列国志》中比较一致。不过,在其它史料记载上,则和《东周列国志》存在比较大的区别。比如在《赵氏孤儿冤报冤》,根本就没有屠岸贾诛灭赵氏一族等内容,尤其是屠岸贾这个人,更是子虚乌有的存在。
在较早记载“赵氏孤儿”的《史记》中,司马迁在《晋世家》这样写道:
“景公十七年诛赵同、赵括,族灭之。韩厥曰:‘赵衰、赵盾之功岂可忘乎,奈何绝祀?’乃复令赵庶子武为赵后,复与之邑。”
在惜墨如金的《史记》中,并没有刻画屠岸贾等人的事迹。与此相对应,在更早的《左传》中,有过这样的叙述:在赵朔去世后,赵庄姬与赵婴干起了令人不齿的勾当。在私通事情被别人揭露后,赵同和赵括两兄弟决定将赵婴赶出晋国,导致后者死在了齐国。想到自己的情人被赵家人害死了,赵庄姬肯定要报仇雪恨。于是在晋景公面前,赵庄姬开始污蔑赵同、赵括要以下犯上。除了赵庄姬的诬陷,朝廷里的同僚也对赵氏落井下石。最终,赵氏全家被灭门,只留下赵武一个。
在笔者看来,对于赵氏孤儿事件中的“下宫之难”,事情的真相要远远复杂过简单的历史记载。如果将下宫之难放到春秋这个大背景下,可以发现,那个时候不仅各个诸侯国开始跟周王室叫板了,诸侯底下的卿大夫,也有和诸侯国君分庭抗礼的趋势。其中,晋国自晋献公之后,各大卿大夫的势力逐渐丰满。尤其是在晋文公重耳复国之后,赵衰代表的赵氏得到重用,并且掌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如果是晋文公这样的强势君主,也许还能镇得住下面的公卿,但是经过实力上的此消彼长,晋景公所在晋国公室逐渐衰弱,很难再像晋文公时期驾驭各大公卿了。
正所谓树大招风,在晋国久居高位的赵氏,恰巧爆发了内部危机。而在这场危机出现时,赵庄姬只不过是根导火线,还没有起到决定作用。在赵庄姬诬告赵氏的事情爆发后,朝廷中本来就和赵氏不和栾氏、郤氏的两大家族,立刻明白翻身的机会到来,开始将这件事搞大,推向到政治高度。当这把刀到了晋景公面前时,本来就想收回权力,削弱赵氏的国君,自然不能错失这次良机。
当然,晋景公并没有急于亲自出省,毕竟不能不想背这个黑锅,于是自然推动栾书等反赵联盟进一步采取行动,至于后人痛恨的屠岸贾,也只不过是把杀人的刀。甚至可以说,如果屠岸贾这把刀没有成功,晋景公手里还有更多的刀。而刀刀致命后,赵氏岂能逃过被灭门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