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大秦帝国的发家史:从边陲牧马到统一天下
西来的牧马民族,当居住在我们辽阔的中国土地上的人类还没有进入文明社会的时候,在一些水草茂盛的区域,散布着一个个原始氏族部落,秦就是其中之一。秦的祖先是黄帝之孙颛顼的一个支系,以燕子为图腾,作为他们部落的标志。颛顼又称高阳氏,与黄帝、帝喾、尧、舜并称为我国历史传说中的五帝。秦人的祖先叫女修,相传她吞食了燕子蛋而怀孕,生了一个孩子叫大业。这个传说反映了当时秦人还处于“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那时,秦人部落还过着游牧的生活,他们的活动区域大约在黄河下游的东海之滨。到了大费作秦人部落首领时,他帮助著名的贤人舜调驯鸟兽,很有成绩,舜便赐他为“嬴”姓,当时“秦”这个名称尚未出现。大费还同大禹一起治过洪水。治水成功后,大禹受到舜的夸奖,禹说:“这不是我一个人能干成的事,多亏有大费协助啊。”大费也受到舜的奖励。公元前21世纪,黄河中游地区出现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政权--夏王朝,秦人便在它的控制之下。夏代末年,大费的后代费昌脱离夏桀,投奔商族,并参加了商首领汤发动的推翻夏朝的战争。商朝建立后,费昌为汤驾车,其后代世世为商做事,社会地位比较高。这时,有一部分“嬴”姓氏族来到黄河中游,同商族保持着联盟关系。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发动灭商战争,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西周建立不久,发生了一件大事,几乎断送了秦人部落的命运。周武王死后,成王继位。成王年幼,所以国政由大臣周公执掌。这时,以武庚为首的商朝残余势力发动了叛乱,包括“嬴”姓氏族在内的一大批氏族部落均参加了这次叛乱。周公亲自率军两次东征,彻底打垮了叛军。平叛后,西周统洽者用极残酷的方法惩罚参与叛乱的人们,其中一个办法就是将他们赶离故土,迁往他乡,逐到遥远的地方。秦人的祖先就是在这时从黄河中下游被赶向西方荒凉的黄土高原,在周的西部边陲“守边”。秦人被征服后,社会地位一落千丈,整个氏族都沦为奴隶,受西周奴隶主的驱使和奴役。因此,当西周势力逐渐强盛,一步步向东发展时,秦人部落被摒弃于西周统治中心之外,默默无闻地徘徊于茫茫的黄土高原,仿佛已被世人所遗忘。
秦人部落与西周奴隶主贵族的关系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在西周奴隶主眼里,秦人就像牲畜、物品一样,可以买卖、赠送和赏赐。秦人的首领也常常被周天子征调去服役。传说周穆王曾经到西方巡游,同西王母相会于瑶池,最远曾到达中亚和欧洲,为他驾车的就是秦的造父。由于造父技术精湛,赶的车一日千里,很讨穆王的欢喜,被封于赵城(今山西洪洞县北)。周孝王时,为了对外战争的需要,对养马业十分重视。他听说秦人首领非子特别善于养马,就把非子召来,让他在汧水和渭水会合处(今陕西宝鸡一带)的平原上主管养马之类的事宜。由于非子对马调教有方,马群繁殖很快,周孝王对非子十分赏识,便将非子的异母弟成封于秦(今甘肃天水附近),作为周王的一个附庸,继承嬴氏血缘,号称秦嬴。所谓“附庸”就是还没有资格向周天子直接进贡,只能附属于某一个诸侯。尽管如此,秦在这时的地位毕竟比以前高了一点,周天子还允许秦人在“秦”这个地方筑城,此后,“嬴”姓居民才正式被称为“秦人”。
西周的西部边境之外,有一些少数民族部落,其中比较大的有“戎”、“狄”等,它们经常骚扰周的边境,甚至入其境内掠夺财物和人口。在周王室强大的时候,根本不把秦人放在眼里;当周王室衰落,在戎、狄进攻面前无力抵抗的时候,秦人才被重视起来。周宣王时,周王室为利用秦人抵御戎、狄,就封秦人的首领秦仲为“大夫”。秦仲受到周宣王的宠遇,非常卖命,率秦人向戎进攻,无奈力量单薄,屡遭失败,最后在一次伐戎战斗中,连秦仲自己也丧了命。秦仲死后,他的大儿子庄公率兄弟五人带兵继续同戎作战,取得一些小小的胜利,被封为“西垂大夫”。尽管秦人在戎、狄的进攻面前没有多少抵抗力,但对于周王室来说,秦人已经不再是从前那样无足轻重了,他们的首领在西周末年被升为级别较高的“大夫”,这反映了秦人正在发展和壮大,即将在中国历史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西周末年,周幽王昏庸无道,宠爱妃子褒姒,整日沉醉于花天酒地的生活之中,为博得褒姒一笑,他上演了一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古时候交通不便,为了及时报警,在山顶上修建了许多高大的烽火台,上面准备了许多狼粪、火把之类的燃料,并派兵在台上驻守。一旦有敌情,看守烽火台的士兵白天就燃起狼粪,一缕白烟便直冲云天,很远的地方都能看见;夜里则点起火把,远处见到火光冲天,也能知道这里发生了敌情。周幽王这一天陪伴褒姒来到烽火台上,点起狼烟火把,并把大鼓擂得震天响。按照约定,周王室一旦有敌情,各诸侯国必须派兵相救。诸侯们一看烽烟大起,以为有外敌入侵都城,急忙率领兵马赶到镐京。但到这里一看,只是周幽王陪伴着褒姒在台上悠然饮酒作乐,并没有什么紧急情况,才知道受了愚弄,一个个懊恼地带兵回国。褒姒在台上看到各国诸侯受骗的狼狈相,觉得十分开心,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周幽王一看这个办法终于逗得褒姒发了笑,心里也非常高兴,又依法炮制了几次,结果各国诸侯一次比一次来得少了。后来,当幽王再点起烽火时,就根本没人理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