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元朝建立之初还算强大,元朝对外征伐为什么都失败了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元朝对外征战,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元朝历史上第一个由游牧民族建立的大统一国家,忽必烈作为元朝的开国皇帝,在位期间十分热衷于发动征伐战争。忽必烈作为蒙古族,从小就被蒙古族的征服统一思想所影响。在建立元朝以后,他为了实现自己的雄心抱负,频繁发动了对日本、缅甸、爪哇等亚洲国家的征伐战争,但是却都以失败告终。那么在成立之初还算强大的元朝发动这一系列征伐但是却频繁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亚洲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忽必烈对亚洲诸国的征伐的失败,可以说与亚洲的地形、自然气候这些客观因素有一定关系。日本属于是岛国,由数千个岛屿组成,岛屿排列成弧形。这样就形成了日本这个国家季风气候明显,处于海洋之中的日本雨水是比较多的,多海风、台风天气。这对元朝远征日本有不利影响,这也是忽必烈两征日本失败的原因之一。

  爪哇、占城、安南、缅甸四国位于今天的东南亚,这四国也是主要由岛屿构成国土。这些国家大多是由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组成,处于赤道附近。因此这四国具有赤道多雨的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潮湿炎热。并且据史料描述,缅甸国内河水密布、泥水较多,这对于元朝军队的行军非常不利。

  这些东南亚国家的地形以及自然气候对于元朝的征伐是有很大限制的,由于蒙古军人从小在草原长大,其作战方式也主要是骑兵作战,而骑兵作战则主要是在空旷的地面上进行的。元朝军队进入这些国家进行征伐,会被自然气候和地形限制非常多,这非常不利于他们作战的进行,甚至于在进入这些国家以后,元朝军队就产生了更加厌战、惧战的心理。

  而相对于元朝军队,生活在亚洲当地的军士则十分清楚当地的地形,他们的作战也更加灵活。在面对元朝军队攻击时,他们利用自己对地形的熟悉,根据作战的需要有时候藏在山林里面,有时候退到海边。不熟悉地形的元朝军队不仅行军十分困难,也常常找不到敌军所在方位。

  海洋的天然屏障也保卫了亚洲的这些国家。元朝军队这几次对亚洲的征伐都需要远航大海,但是元军海洋作战的经验不足,远洋出海作战对他们来说也更加困难。元朝远征海外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大量的船舶水手,也需要大量的粮草。但是国内经验丰富的水手数量满足不了他们的的需要,只能从一些不专业的百姓里面挑选去征集。这样一来,海上本就环境凶险,水手的不专业更是对军队船舶的运行有一定不利影响。

  元朝在两次征伐日本的过程中还遇到过两次海风,海风导致了军队的船舶到处撞击,被大量破坏。由于在海上战斗,需要大量的粮草在海上供给军队,但是在船上的粮草过多对于作战也是非常不利的,船重则不利于作战。如果粮食短缺,就无法供给军队军士的需要,这对作战是极其不利的。所以说海洋实际上对元军征伐这些国家形成了一定的阻拦。

  东南亚各国的炎热气候也让元军极不适应,当地潮湿炎热,进入这些国家元军就易生病,导致作战无法进行。尤其是到了夏季,元军本就以蒙古军居多,蒙古军自小生活在草原,草原干燥凉爽,与东南压的天气可谓是天差地别。所以这些从北方来的士兵生病得越来越多,甚至带来了瘟疫,造成元军势力越来越衰弱。

  军队等级划分及国内战争对军队战斗力造成了一定影响

  元朝建立后,还是始终以蒙古族为至高无上的一族,因此把蒙古族与色目、汉族、南人区分开,按照等级划分成四级。不仅对民族地位如此划分,对军队的等级也如此划分,但是这对军队的凝聚力、战斗力是非常不利的。此时元军仍以蒙古军为主要成分,虽然蒙古军由于从小生存的环境使得他们十分骁勇善战,到那时由于长期的战争,蒙古军消耗很大。与前期相比蒙古军的数量已经大不如前。

  蒙古军处于元朝军队的第一等级,对其他等级的军队有着很大的优越感,对汉军和新附军尤其轻视。在征伐日本之前,忽必烈还特意嘱咐军队一番,要军队同心协力,这也看出来当时这样的军队模式实际上是存在内部矛盾的。在统一南宋以后,元朝的军队也逐渐滋生了懒惰的情绪,甚至是厌战,所以在海外征伐的时候元朝的军队已经没有之前的士气了。

  军队组成成分较多而且还制定了等级分明的制度,这使得军士之间不够统一,造成军队之间指挥不协调。元朝军队指挥不协调,没有形成完备的作战计划让元军在海外征伐战争中军队的把控效率不够高。在征伐日本的过程中,本来计划各军汇合于日本一岛屿,但是却因为其中一个军队迟迟才到,导致当时的战机被延误,这也是征伐日本失败的一个因素。

  元朝的军队本来以蒙古军为主力,但是蒙古军统一南宋之后,长期的征战使他们形成了骄横懒惰之气,实力已经有所衰弱。而相对于蒙古军,其他军队的等级比较低,就算战斗力较强,也无法在战争中形成主导地位。并且汉军和新附军大多是经历灭国的前朝人,又长期经受蒙古军的轻视,在军队中的积极性就更差了。所以这样的军队成分以及等级划分,对元朝军队的战斗力以及凝聚力有很大的影响,元朝海外征伐的失败也有此原因。

  忽必烈建立元朝成为开国皇帝之后,东北的成吉思汗之弟登诸王对忽必烈非常不满,一直想要推翻忽必烈建立的元朝。在忽必烈海外征伐之际,诸王一直兴兵作乱。忽必烈于是命将领北还,他自己则亲自带兵前往东北,最后击败了这些动乱的蒙古宗王,东北宗王的叛乱暂时被平定。而西北地区诸王的叛乱也一直未停息,忽必烈在灭亡南宋之后,尽全力西北诸王,在阿尔泰山及天山一线驻军队,军队的消耗较多,对于元军的负担比较重。

  国内各民族的反抗斗争也对忽必烈海外征伐有一定牵制,自南宋灭亡后,国内社会动乱,叛乱不断,从忽必烈登帝到其死后的几十年都几乎没有间断过。忽必烈不得地把军队的兵力抽调出来应对国内的北方诸王反叛以及各民族的动乱上,这对海外的战争有一定的牵制作用,军力不足使得军队战斗力下降,这也是忽必烈海外征伐失败的原因之一。

  长期征战使得民心不稳

  蒙古族四处征战得以取得成就,这与他们强大的军队力量有关,强大的军事力量就是他们征战的后盾。元军依靠强大的军力四处征战,但是长期的征战是不得人心的,百姓在战争中往往流离失所,社会不稳定。元军长期征战需要的物资非常多,但是国内还未休养生息,所以只能从百姓那里压榨,造成百姓生活十分艰难。不仅百姓不满,就连军队都滋生了反战情绪。民众疾苦,元朝的某些官员也对长期征战表示反对。

  元朝所进行的海外征伐战争是非正义的,所以国内外都不得民心。国外的人民面对元朝的侵犯也容易团结起来一起反抗元朝军队。在征战安南的时候,当时国内的百姓和军队一起打配合,凝聚力、向心力非常强,一起团结起来抵抗外敌,共同击退了元朝军队。各村庄的青年也武装自己建立了乡村队伍,保卫自己的家乡,全国上下一条心一致抵抗外地,可想而知这种力量是非常大的。

  元朝长期征战,不仅给国外人民带来了灾难,给国内的百姓也带来的巨大灾难。长期征战消耗物资,百姓流离失所,最后忽必烈发动的海外征伐大都以失败告终,这也是他发动非正义战争的后果。民众反对战争自然就失去了民心,也就失去了精神的支撑,没有了民心的支持的同时,军队的向心力也下降,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造成元朝军队数次海外征伐战争的失败。

  总结

  忽必烈发动的海外征伐战争的失败是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结果,但是归根结底这些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这种战争是不得民心的。长期的征战导致国内普通民众生活十分艰难,军队的军士也不愿意再去战斗。与此相对,面对元朝非正义的侵犯,亚洲诸国团结一致抵抗外敌,成功保卫国家。当然,元朝军队海外征伐的失败也有一定的自然气候、地形等客观原因,这些因素较大限制了善于在平原上战斗的元军行动。但是总体来说,忽必烈海外征伐的失败是他自食恶果,无法得到人民支持的战争最终影响也是弊大于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