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秦国最初只是一个弱小的国家,秦国是怎么发展成为强国的

  对秦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纵观整个战国时期,唯有秦国才是真正的一匹黑马。原来的秦国不过是周天子发现这个荒芜之地没啥用,就将它赏赐给秦王的祖先。

  后来经过一代代秦王的励精图治、开疆扩土,慢慢发展成了战国里最强大的国家。秦国的崛起之路令人敬佩,原来本就是一个蛮荒之地,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变成了富庶之地。

  最终在众多国家中脱颖而出,横扫六国,将四分五裂的中国统一。使秦国完成统一之路做出贡献最大的秦王被称为秦国四雄,究竟是哪几位呢?

  使秦国强大的四位君王

  1、秦孝公渠梁

  秦国的复兴之路,是通过时间的堆积慢慢崛起的,秦国的强大,是开始于秦孝公。

  是他将秦国带上了崛起之路,他在位时,重用商鞅采取变法,以法治、耕战作为立国之本,经过几年的发展,秦国就一跃成为战国七雄里最强大的国家。他在位延续了他父亲秦献公的好多措施,为了秦国的强大他做出了好多努力。

  当时的秦国,还是没有完全摆脱奴隶制,在贵族手里还是有好多奴隶,奴隶主会通过以奴隶殉葬的数量来彰显自己的地位,因此每年要杀掉好多的劳动力。

  这一项措施使秦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秦孝公鼓励多生,种地需要人,打仗需要人,在古代,人口的多少就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

  他鼓励多生尤其是生儿子的,因为男人才是重要的劳动力,因为秦国在边荒之地周围有好多少数民族,通过各种福利吸引他们与本国女子通婚,以此来达到增加人口的目的。通过这些措施,秦国的人口短时间内获得了快速增长。

  2、秦惠文王,嬴驷

  秦国的正是崛起之路,正是他在位才开始的,他的铁血手段将秦国走向了富强。他还是秦国历史上第一个称王的国君。

  他虽然处死了商鞅,但对于他的变法还是非常认可的,继续在秦国上下进行着变法。在人才方面,他可谓是求贤若渴,广纳天下有才之士。

  魏国公孙衍,张仪都是敌国之人,可嬴驷却相信他们并委以重任。由于列国不愿做势秦国的崛起,列国采用合纵抵抗秦国,张仪向他建议连横破合纵的方法。

  果然出奇制胜,合纵破了,列国在强大的秦国面前如同待宰的羔羊被秦国逐个击破,从此以后,秦国的周围再也没有强大的国家了。

  嬴驷在位期间,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各国已无力阻止秦国的崛起,他采取了多次对外战争,东击魏国收回了之前被抢走的河西之地,破合纵打的周围列国抬不起头来。

  东出函谷关,北扫义渠,南下巴蜀,秦国的疆域扩大了一倍,为后来他的玄孙子的一统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秦昭襄王嬴稷

  嬴驷之子,有时他被作为人质留在了燕国,每天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原来在嬴驷死后是由他的哥哥秦武王嬴荡继承王位,但是这个嬴荡却在洛阳举鼎的时候砸到自己就这么憋屈的死了。

  没办法了,大臣们想到燕国还有王上的弟弟,一路上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暗杀才安全的回到了秦国。他继承了嬴驷的遗志,继续在富国强兵对外战争的路上越走越远。

  他在位足足有56年,他将秦国的霸主地位进一步确立,灭掉周围列国扩张领土,甚至称帝将周天子踩在脚下纳为臣下。他跟父亲嬴驷一样重视法治强化着自己手中的权力,更加严密地控制着这个国家的一切。

  在他在位时,国家富强、兵精粮足,常常采取对外扩张的战略,他彻底灭了北边的义渠国并设立了陇西郡。

  在长平之战中,任用白起为主帅,在两军僵持不下马上就要拖垮秦国了,满国文武争执不下,他选择相信白起,结果秦军大获全胜赵国从此一蹶不振,自此以后再也没有能与秦国争雄的国家了。

  4、秦始皇,嬴政

  一位伟大的君王,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做到大一统的皇帝,结束了中国几百年的分裂割据状态。做到这些对他可真是举步维艰。

  在他刚刚继位的时候,权力都掌握在他的母亲赵姬和吕不韦的手中,此外,赵姬还宠幸了一个男宠嫪毐,这一系列的打击令年幼的嬴政感受到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

  在他长大后,不在愿意被摆布,在一次嫪毐策划的叛变中提前嬴政被发觉,处死了他,囚禁太后。

  杀了他们两个的私生子,罢免了吕不韦,从此独揽大权。自此以后开始了他的一统之路,依次灭掉韩、赵、燕、魏、楚、齐统一了中国。

  待到国家局势渐渐稳定后,又开始了向外扩张的道路,派大将蒙恬率军北击匈奴,夺回了被侵占的河套地区,并在其它三国的长城基础上修建了一个万里长城。

  稳定了北面,又开始了南下战争,征服了百越。但在他晚年的时候追求长生不老到处求仙丹,在一次巡游中病死沙丘,一位伟大的帝王就此落幕。

  战国四雄,嬴渠梁、嬴驷、嬴稷、嬴政,前三位君王为秦国的崛起做出了许多努力并奠定了道路。

  例如改革变法、重用人才、励精图治,将秦国从一个弱国走上了强国之路并确立了霸主的地位,他们的后代秦始皇嬴政最后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先辈们的努力,儿孙后代也不负所望完成了历代先王的心愿,令人钦佩。

  参考文献:《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