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为何只存在了短短三十六年就灭亡了?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西晋灭亡的原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晋作为历史上的短命王朝之一,从太康元年(280年)灭吴完成统一,再到建兴四年(316年)长安失守灭亡,前后不过短短三十六年。那么,西晋为何如此短命呢?其中虽然有朝政混乱、奢靡成风的原因在,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国家架构出了问题,再加上继承人选择错误,从而使西晋的根基本就不稳,而“八王之乱”则成为了最终的导火索。
大封宗室、罢州郡兵,内弱外强的局面已经形成
司马炎之所以能够代魏建晋,曹魏“宗室衰微,帝室孤弱”和推行“九品中正制”取得士族支持乃是重要原因,因此司马炎建立西晋之后,为了防止历史再次重演,于是便采取了大肆任用宗室,从而达到巩固皇室、对抗士族的效果。
为了巩固皇权,司马炎最初只是封王而不赐地,后为防止地方势力趁机做大,重演东汉末年的局面,于是不仅先后分封二十七位宗室为王,且规定“邑二万户为大国,兵五千人;邑万户为次国,兵三千人;五千户为小国,兵千五百人”,从而使得宗室诸王成为了手握兵权的实权藩王。
而在加强宗室权力的同时,司马炎又大肆限制地方势力,下令“悉去州郡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晋书·山涛传》),即诸州无事者不再驻兵,刺史只作为监察官员,不再拥有领兵权力,也不再兼领兵的校尉官,同时实行军民分治,都督校尉治军,刺史不治民。
司马炎此举虽然成功限制了地方势力的崛起,但同时也打破了地方势力的平衡,进而滋生了手握重兵的地方诸王野心,造成了西晋末年内弱外强的局面,可以说是“八王之乱”爆发的根源。而少数民族政权趁乱起兵之后,由于地方实力太弱,根本无法平息叛乱,这又是“五胡乱华”局面迅速恶化的重要原因。
胡人内迁、任用胡将,北方胡汉平衡已经被打破
自西汉武帝时期汉匈战争爆发以来,由于中原政权与北部、西北各少数民族经常爆发战争,因此经常有投降的少数民族内迁。到了东汉末年至西晋初期,由于常年战乱和瘟疫频发,导致中原人口下降极为明显,这导致曹魏、西晋对于少数民族内迁采取积极鼓励乃至招诱措施。
自两汉以来的胡人内迁不仅时间较长,且内迁部落和数量也较多,例如光武帝刘秀便曾接纳四万南匈奴,而东汉永元元年(89年)又有二十多万匈奴人归附汉朝。又如氐族在汉武帝和三国时期的两次大规模迁徙。再如三国时期鲜卑部落由于首领轲比能的遇刺身亡而分裂,此后秃发部自塞北迁入河西,乞伏部则大规模迁入雍、凉二州。
到西晋时期,由于外族持续的内迁,已经严重打破了北方汉人和外族的人口比例,如西晋大臣郭钦便曾直接指出,“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并提出将内地各郡居住的戎狄逐渐地驱逐到边疆,并且加强关防以防不测,然而这种建议并未被晋武帝司马炎所采纳。同时也有人建议应该将胡人分散安置,但同样没有受到朝廷的重视。
而相较于胡人的大规模内迁,由于持续战乱导致朝廷大量招募胡人为兵为将,更是加剧了这种局势的恶化,例如汉灵帝便曾借匈奴兵平定黄巾之乱,曹操也曾将氐族、匈奴兵将编入军队增强战斗力。晋武帝司马炎同样没有意识到这种危害,例如匈奴人刘渊便那曾担任北部都尉,晋惠帝时更是担任了五部大都督,这使他们不仅得知了晋朝虚实,而且导致外族军队得到了充分锻炼,形成了一定战斗力,这为此后的“五胡乱华”埋下了隐患。
储君选错、皇后立错,晋武帝去世后西晋陷入严重内乱
按照“立嫡立长”的原则,晋武帝司马炎在儿子司马衷八岁时将其立为太子,此事本也不算有错,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司马衷智力不足的表现已经越来越明显,司马炎也是“素知太子闇弱”,然而他最终还是放弃了改立储君。
司马炎其实也曾想过改立太子,然而出身弘农杨氏的皇后杨艳,却直接以“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为由给怼了回去,再加上当时朝臣对于司马衷也是全力支持,导致司马炎不得不“顺从王公卿士之议”。此外,司马衷背后的庞大势力,以及司马衷之子司马遹的“幼儿聪慧”,也是司马炎最终放弃易储的重要原因。
而在挑选儿媳方面,司马炎同样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在皇后杨艳和大臣荀勖等人的极力推荐下,司马炎最终决定为司马衷迎娶开国功臣贾充的女儿。不过,贾充最开始是想将小女儿嫁给了太子,后因女儿实在太小,这才改由贾南风代替妹妹出嫁。要知道,《晋书》中对于贾南风的描述是“妒而少子,丑而短黑”,谁也不知道司马炎为何最终同意了这桩婚事。
司马炎临终之前,鉴于儿子智力低下,便诏令“太后杨氏家族和司马亮、卫瓘等人共同辅政”,然而在其去世后不久,皇后贾南风便与杨氏家族产生了剧烈冲突,不仅诛灭了太后杨氏家族,而且勾结楚王司马玮将顾命大臣全部杀死,最后更是对太子司马遹下手,结果直接引发了“八王之乱”。
宗室内乱、相互攻伐,严重内耗最终引发“五胡乱华”
贾南风废黜并囚禁太子司马遹,自然引起了西晋宗室的极大忌惮,而与此相比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太子司马遹乃是司马衷的唯一儿子,太子被废直接导致西晋的皇位继承出现了空缺,这导致各地实力强横、又素有野心的诸王开始蠢蠢欲动。
赵王司马伦作为太子太傅,而且深受贾南风信任的他还掌控了皇宫禁军,在孙秀的建议下,司马伦先是劝说贾南风杀死了太子司马遹,之后又以为太子复仇为由,诛杀皇后一党,从而掌控朝中大权,并于永康二年(301年)正月自立为帝。
然而,司马伦也不是个合格的皇帝,很快便引发了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的“三王起义”,司马伦兵败被杀,司马衷又被重新扶上皇位,之后三王之间又爆发内乱,长沙王司马乂也卷入其中,司马冏最终兵败被杀。此后司马乂和司马颙、司马颖又生矛盾,双方又是一场鏖战,而东海王司马越则趁机袭击捕获司马乂,司马乂被火烤而死。
司马乂被杀之后,朝中大权落入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和东海王司马越手中,然而不久三人之间又爆发矛盾,最终司马越从中胜出。光熙元年(307年)晋惠帝司马衷去世,其弟司马炽即位(晋怀帝),此后晋怀帝与司马越之间矛盾爆发,司马越最终忧愤而死。
就在西晋内部爆发“八王之乱”的同时,各少数民族部落也纷纷起兵,西晋已经开始丧失对全国的控制能力,到司马越去世之后,西晋最后的抵抗力量也就此丧失,都城洛阳最终于永嘉五年(311年)被攻破,此后司马邺虽然于长安称帝延续西晋统治,但仅仅四年后便于建兴四年(316年)再度被攻破,西晋彻底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