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外国人主动为康熙皇帝服务?康熙是怎么对待洋人的?
清朝圣祖康熙皇帝一生不仅文治武功卓绝,彪炳青史,而且谦逊自律,且以仁德为怀,体恤臣民,其去世后被尊谥为“圣祖仁皇帝”。
《清世宗实录》(卷一)记载了众人选择这一尊谥的原因:“谨按《传》云:为人君,止于仁。《礼运》曰:‘仁者,义之本,顺之体也。得之者尊。’《说文》云:‘在天为元,在人为仁,故《易》曰,元者善之长,仁者德之首。’大行皇帝体元立政,茂育群生,以义制事,绥安兆姓。史称帝尧,其仁如天,惟大行皇帝实与并之。”也就是说,康熙的仁德可以与“五帝”中的尧并行。
清朝圣祖康熙皇帝一生不仅文治武功卓绝,彪炳青史,而且谦逊自律,且以仁德为怀,体恤臣民,其去世后被尊谥为“圣祖仁皇帝”。
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也曾在《鞑靼旅行记》中说,康熙巡幸时亲切地接近老百姓,让所有人都能看见自己,像在京师一样,他还谕令卫兵们不许阻止百姓靠近。
他尽力撤去一切威严的仪仗,让百姓靠近,以此向臣民展示祖先传下来的朴质精神。
雍正朝时整理的康熙教育子孙的《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中还记述了这样一个的故事。
葡萄牙传教士徐日升塑像
一天,康熙的主管养心殿营造事务的大儿子胤褆和西洋人徐日升一同进入宫廷,与康熙一起闲谈。
闲谈间,大阿哥胤褆和徐日升开玩笑道:“把你的胡子剃下来,可以吗?”徐日升故意轻慢地回应道:“想剃就剃。”当时康熙就感觉到大阿哥是个“悖乱之人”。
早期基督教提倡神职人员留胡子,因为耶稣基督就是留胡子的,耶稣的门徒也大多蓄须,所以后人也要和耶稣保持一致。
虽然后来要求没有那么严格,但还是有一些神职人员保持着传统。是以大阿哥虽然是玩笑之语,但不管从哪个角度上看,明显是对徐日升的不尊重,对此,康熙帝马上就察觉到了。
他由此想到,如果大阿哥说“我已奏过父皇,可以剃徐日升的大胡子”,那么想剃就马上可以剃了。外国人会说,只因为皇上的一句戏言,就把胡子剃掉了,这样可以吗?
于是,康熙立刻笑着说道:“大阿哥如果想剃你的胡子,也必须启奏我,然后才可以剃。”徐日升听后,脸色突然一变,双目含泪,不发一言。
过了几日,徐日升独自来面见康熙帝,含泪说道:“皇上行事为何如神明!身为皇子,想要剃我这个外国人的胡子,又有什么关系呢?然而,皇上考虑到未来可能会发生这样的事情,遂降下口头旨意,(恩德)令臣难以承受。”
从那以后到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生了一场大病,徐日升听信外边传言,以为康熙难以痊愈,于是跑到养心殿大哭,埋怨自己没有造化,回到家后不久也身故了。
康熙由此感叹道:“夫一言可以得人心,而一言亦可以失人心也。”
说到这个徐日升,在清朝也是位很有名的外国人。他是葡萄牙人,1663年加入耶稣会。1672年抵达澳门。
1673年,由另一位深受康熙信任的传教士南怀仁推荐进京,并进入皇宫。
在皇宫中,徐日升经常向康熙帝讲授西学知识,并在讲学时谈及其天主教的信仰,亦得到了康熙的信任。
1690年山东发起一场针对信徒和汪儒望神父的迫害,徐日升得知消息后,请求康熙帝帮忙,康熙“立即派一些人到山东去平息这场对天主教徒的迫害”。
也正是因为他的请求,康熙颁布了容教令,特别允许国人自由信奉天主教,并宣布对此前修建的各地教堂一律加以保护。
1688年,为解决中俄两国边界划分问题,康熙帝选派徐日升和张诚陪同清朝使团前往尼布楚谈判。
徐日升会被选中,主要是因为他“诚恳可信”、“会拉提诺文字,其文妥当”;此外,他还通晓国际关系和国际法。
在整个谈判中,徐日升不辱使命,多次坚定了中方的信心,并最终促使谈判走向成功,双方签署了和平条约《尼布楚条约》,为中国东北换得了长期安宁的环境。
多才多艺的徐日升,尤其擅长音乐。
他进京后即被任命为康熙帝的音乐教师,他“用汉语编写了教材,并指导工匠制作各种各样的乐器,而且教康熙皇帝用这些乐器演奏两三支乐曲”。
从1676年起,康熙帝就一直向他学习一些西方音乐乐理和弹钢琴。史载,明万历年间,就有钢琴传到中国的记录。
清初钱塘人高士奇(1644─1703)的《蓬山密记》中也记载了他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观赏了康熙所珍藏的“彝鼎古玩,西洋乐器”中,见有“内造西洋铁丝琴,弦一百二十根”,这“铁丝琴”即是“古钢琴”。
根据其记载,康熙帝曾在畅春园的渊鉴斋内放置过一台钢琴,并在那里将古曲《普庵咒》用钢琴完美地演绎出来。
这不仅表明了康熙皇帝具有相当高水平的弹奏技巧,而且还有将中国乐曲在西方键盘乐器上再现出来的能力。
不仅如此,康熙还曾命汤若望制造大风琴,并将徐日升及德里格合编的西洋乐理,收于康熙御订的《律吕正义》续篇内,并要求儿子们学习西洋乐器,而真正继承康熙遗志的是他的孙子乾隆皇帝。
徐日升去世后,康熙帝还专门写了悼词,赞扬他“渊通律历,制造咸宜”的学识水平,出使俄国时“扈从惟勤,任使尽职”的工作态度,以及“秉性贞朴,无间始终”的为人品格。
而徐日升能殚精竭虑为康熙帝效力,与康熙帝以仁德之心待之有着必然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