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没有打过败仗的吴起,没能排进四大名将,是为何?

  吴起没能排进四大名将是为何?大家都熟知吗?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

  战国四大名将:白起、王翦、廉颇、

  李牧,为什么没有大名鼎鼎的吴起?就打仗而言,终其一生可是没有打过败仗的啊?

  这是因为:吴起不是名将,人家是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怎么可能被拉低到“名将”的水准?

  专业的将领群体,于战国中后期、在部分国家涌现

  在春秋时代以及战国前期,各国的“文武”是没有严格区分开来的。

  那时各国领军出征,统帅要么是贵族,要么是卿大夫,并没有专职的武将这个说法。举几个例子:

  魏文侯时期,魏、秦两国围绕河西地区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起初魏军的统帅主要由太子魏击(即后来的魏武侯)及其他贵族担当,后期才变成了吴起;

  我们都知道李悝实战国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魏国的改革,是战国首个法家变革,也为后来吴起变法、商鞅变法提供了蓝本。但他也兼任打仗的任务,《韩非子》中提到,他在担任上地郡守时,想方设法教当地军民练习射箭;其后更是率领这支善射的军队,大败秦军:

  李悝为魏文侯上地之守,而欲人之善射也,乃下令曰:“人之有狐疑之讼者,令之射的,中之者胜,不中者负。”令下而人皆疾习射,日夜不休。及与秦人战,大败之,以人之善战射也。

  而根据《资质通鉴》的记录,在白起之前,担任秦军统帅的先后有:秦献公、公孙鞅(商鞅)、张仪、甘茂、樗里子、司马错、魏冉等等,这些人的身份都很多元,既处理内政/外交,也可以领军作战;

  楚军则向来由景、屈等贵族带领;燕国名将乐毅,本身也是主管国政的“亚卿”;赵国名相蔺相如也曾带兵;齐国则长期固守五都制、贯彻军政合一,军队的指挥者一直是五大城邑的大夫。

  到了战国中后期,专业的将领率先在秦、赵这两大军事强国出现,白起、王翦、廉颇、李牧,他们均非出自宗室贵族。当然,魏国也出现了庞涓这样的名将,其他国家在这方面就不太突出,毕竟如果老打败仗的话,不大可能被史书记录在案。

  文、武分离,既是应对高强度战事的客观需要,也是为了避免臣子文武兼任导致权力过大的现象,所以可被视为加强君主集权的一种方式。

  吴起因军事出名,但他同样精于政治

  吴起的军事才能太过耀眼,以至于掩盖了他的政治才能。

  吴起、孙膑并称“孙吴”,但笔者认为,吴起在军事方面的建树比孙膑要高许多:

  他率领魏军夺下河西之地,将秦军压制回关中;

  在他镇守西河郡期间,一手打造了魏武卒,曾帅数万魏军硬生生大败50万秦军,逼得秦国躲在关中难以往东迈开一步;

  他编写了《吴子兵法》,强调按才能分工、加强各军种协同,对后世军事思想造成了巨大影响。

  但他在政治方面同样出色。在成名前,他曾经拜儒学大家曾子为师,后来因不奔母丧被赶出师门;在魏国担任西河郡守的同时,他还拜在孔子门生卜子夏门下。与他同在一个师门的,还有李悝、魏文侯……

  那么,在魏国期间,吴起的主要工作有哪些呢?他在跟田文争功时,曾亲口总结如下:

  “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也就是打仗,这一点比较符合本职工作;

  “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整治百官,亲善百姓,使仓库充实,涵盖了政治、经济、民生等业务;

  “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他担任西河郡守多年,经营这一战略要地,威名远播,使秦国战战兢兢,韩、赵俯首帖耳。

  正是由于以上底气,他才积极与田文争夺魏相的职位。

  而在被魏相公叔痤排挤逃往楚国后,“楚悼王素闻其贤,至则任之为相”。担任了楚相(令尹)的吴起,大刀阔斧推行他的改革:

  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

  他甚至提出了一项极为超前的建议:各大贵族历经三代以后,其名下的土地收归国有(《韩非子》中的记载)。这一思路,是要从经济命脉上将贵族分封制彻底铲除,因此也招致了既得利益阶层的极大反弹;以至于在楚悼王死后,吴起立即被这些贵族杀害。

  而直到汉武帝时,由于“推恩令”的颁行,贵族们的封地才首次得以清除。吴起有多么了不起,由此可见一斑。

  因此,吴起从来都不属于“名将”的范畴;除了他之外,当时许多战功赫赫的统帅,都未被归入名将之列。这就跟后世的项羽一个概念:人家是君主、霸王,怎么可能降低规格被列入“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