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宗面对“钱荒”,传下了一道“奇葩”的圣旨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唐文宗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自古以来,华夏民族都有着强烈的“储蓄思想”,即将生活的中结余的钱都存起来,以做将来之需。这本是一件好事情,可是这种储蓄的思维,却让唐朝的经济出现问题,而成了皇帝的一大负担。于是唐文宗就传了一道“奇葩”圣旨,圣旨的内容曾让人哭笑不得,究竟皇帝要干什么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从头揭秘。
在揭秘之前,小编先给您说一件杭州世界钱币博物馆的陶罐,它和我们想象中陶罐完全不一样,因为它没口,取而代之的则是一条约3厘米长的缝隙。或许有的读者已经猜到了,它就是古代的存钱罐,叫做扑满。在《西京杂记》中记载,“扑满者,以土为器,以蓄钱具,其有入窍而无出窍,满则扑之”,意思就是说,扑满这种存钱罐只有放钱的口,没有出钱的口,如果用钱的话就等存满之后将它扑在地下敲碎,故而得名“扑满”。
由此可见,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存钱罐,其实是老祖宗们早在千百年前就开始使用的一种古老储具。不过扑满也有一个弊端,就是容量太小,对于一般富裕家庭来说,或许十天半个月就存满了,因此有钱人就鼓捣出了一些别的存钱方法。比如“壁藏”,就是在房屋的墙壁内挖出一个夹层,然后将值钱的东西统统都放进去,最后再用泥灰或者原木料将夹层修补好。人们为了保险起见,往往还会在夹层前面放上牌匾,字画或衣柜等,用以掩人耳目,想必读者们在影视剧中也都见过。
还有一种方式称之为“檐藏“或者“梁藏”,顾名思义就是将钱财放在屋檐下,或者是放在房屋的主梁之上。因为古代房屋修建的都很复杂,尤其是屋檐下有很多空隙,在其中一个空隙里面藏入钱财,想要找到还是很有困难的,甚至很多财主自己都会忘记。其次还因为古代房屋都很高,再加上当时又没有便捷的攀登工具,所以想要拿到房梁上的钱财,还是需要费好一番力气的。因此,“檐藏“和“梁藏”还是很安全的,但不过由此也产生了一个行业,即所谓的“梁上君子”。
从现代市场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货币要流动起来,才能带动国家经济的全面增长,如果一直大规模的储蓄没有消费,就会导致市场上的流通货币减少,进而造成所谓的“钱荒”,最终让国家经济陷入困难。不幸的是,在唐朝文宗时期,就出现了严重的“钱荒”。因此在唐文宗时期,国家就很反对民间百姓存钱,甚至一度还给补贴鼓励民间消费,比如让一些价高的商品适当降价,吸引老百姓们都去买买买,从而将压箱底的钱都花出去。可问题是,储蓄是一种自古就有的强烈思想,哪里能那么容易就被改变,因此唐文宗迫于无奈,就传了一道“奇葩”圣旨。
即“一万贯至十万贯,限一周年内处置毕;十万贯至二十万贯以下者,限二周年处置毕。意思就是,如果你家有一万到十万贯铜钱,必须要在一年内花完,如果有十万到二十万贯铜钱,就必须在两年内用完,否则的话国家就有对你采取强制措施,并依法治罪。但问题是老百姓们都达不到这个要求,因为一贯钱等于一两银子,如果按照购买力来算,唐文宗时期一两银子大概相当于我们现在2000-3000元人民币的购买力,所以一万贯也就是2000万-3000万人民币,而家里最低有两三千万存款的人却只占地区总人口很小一部分,因此唐文宗的圣旨对老百姓来说一点用都没。也许唐文宗自己觉得他的子民个个都腰缠万贯,但其实绝大多数的人都还没有解决温饱,故而人们听说圣旨后都哭笑不得。
如今千百年过去了,我们的“储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并影响着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当然,小编并不是批判这种思想和行为,只是说明我们国人会过日子,能有长远的规划,而不像西方国家的人,总喜欢享受当下,很少考虑将来。因此我们的日子才会越过越红火…